從培育到選品,植人打造宅栽園地

文字/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在社群媒體的帶動之下,臺灣掀起一波觀葉植物熱,疫情又助長「宅經濟」,觀葉植物價格水漲船高。園藝界異軍突起的新星「宅栽」,從地毯式蒐集臺灣既存的老品種、看準潮流回歸,到搶先培育未上市新種,利用網路社群行銷,在YouTube累積近八萬人訂閱,賣出觀葉植物新商機。

宅栽的大本營位在埔里田間的隱密處,園主陳兆倫從臺北到南投創業,會踏入園藝產業的契機,其實是前一份創業失敗的慘痛經驗。

「我會來埔里是為了種哈密瓜……」陳兆倫在臺大念園藝所時,主攻網紋香瓜種植技術,畢業後信心滿滿來到埔里創業,卻在市場銷售與經營管理跌了兩跤。黯然退場的他,在彰化田尾的菁芳園休閒農場工作度過低潮期,沒想到受傷的心情被觀葉植物所治癒,也埋下第二次創業的伏筆。

用衛星地圖揪出產地

在田尾蹲點期間,陳兆倫自學種植技術與知識,累積對於市場喜好的觀察。利用田尾為植物批發大本營的地利之便,他機靈打探產地情報,首先展開「島內」收購行動。

陳兆倫表示,觀葉植物也如同時尚產業,總是上演周而復始的戲碼,於是他整理出臺灣近十年流行過、但被遺忘的觀葉植物,如女王竹芋、美葉火筒樹等,開始計劃性採購。打開Google地圖,北中南密密麻麻插上座標,全是陳兆倫拜訪過的農場。他用衛星地圖去找標的,所有顯示覆蓋遮蔭網的苗圃,他都實地拜訪,靠這蛛絲馬跡與勤勞腳,挖出園藝店不願透露的產地後臺。

目前宅栽除了火鶴、蔓綠絨、竹芋等熱門觀葉植物外,也有四成種植較冷門的樓梯草、卷柏(擬蕨類)、虎耳草、虎尾蘭、絨葉小鳳梨、雨林仙人掌等,還有農民測試培育的未上市品種,讓宅栽不像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的農場,更像是一間園藝選物店。

實測種植了解微氣候

從第一年的50坪小溫室,第二年擴大到三百坪園子,如今宅栽已有三座農場共3600坪面積,按植物特性採用分株、葉插、種子方式繁衍。陳兆倫說埔里夏季夜間涼快、濕度高,適合培育觀葉植物,但渡冬是最艱難的課題,尤其今年冷冬,植物容易凍傷,出現葉片灰化、發黑徵狀,因此他在溫室加裝加熱系統,養護園區內較為珍貴的植株與幼苗。

陳兆倫也在意栽培的介質,他不用市售的預拌培養土,改用品質較好的愛沙尼亞泥炭土,「泥炭土的原料是苔蘚,經過擠壓發酵成為土壤,具有穩定、保水、保肥特性,且質地很輕,很適合居家使用。」可再加入珍珠石、椰塊等介質增加排水性,亦可用較穩定、不易崩解的火山石或發泡煉石替代。

陳兆倫表示,只要環境的空氣濕度高、沒有太陽直晒、具有良好的散射光(不開燈情況下可以舒服看書),在家種觀葉植物並不難,但養護上最容易發生給水過多或不足,建議介質微乾時一次澆透至完全濕潤,依此循環。 另外,植物新手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不了解自家的微氣候適合種什麼植物。陳兆倫建議可以從價格最便宜的三寸盆或五寸盆下手,直接在家種植測試,觀察植物生長狀況好壞,便能知道自家適合種什麼植物了。

無毒植物
家中有嬰幼兒或養寵物,建議選擇竹芋、椒草等無毒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