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蓮華池,望見葉的無窮樣態

自小對生態產生濃厚興趣的林翰羽,目前從事野外調查工作,並經營粉專「識野生態」。

文字/李盈瑩 攝影/蔡易儒

漫步於南投魚池的蓮華池林間步道,聳立的喬木底下有灌木、林下植物,樹上攀有綠意濃密的巢蕨與藤蔓,仔細尋找還有著生於枝條上的原生蘭,共同堆簇一座鬱鬱蔥蔥的觀葉植物祕境。對照一般郊山植物種類約莫兩、三百種,蓮華池卻高達六百種,是什麼原因讓這裡滋養出從土壤到樹冠層層盎然的森林結構呢?

「蓮華池四周群山環繞,並迎接來自日月潭及鄰近的豐富水氣,使得這裡相較於中部其他山區更為多雨,孕育出像是蕨類、原生蘭等高度仰賴環境濕度才得以生長的植物。」臉書粉專「識野生態」的版主林翰羽為我們解答。稍作對照,鄰近的埔里雖然也是山勢環繞的地方,但因地勢開闊緩坦,難以留住水氣;而同樣潮濕的溪頭,則因早年開發為柳杉人造林,不像蓮華池仍保有接近原始的天然林相。

外觀、氣味、質地 重新解構植物

透過林翰羽的雙眼,像拿著放大鏡去認識這片蓊鬱山林。從葉色切入,能見到蔓爬在樹幹上的荖藤成葉,呈現綠黑油亮的色澤;同樣跳脫一般綠色葉的,還有葉背呈鏽紅色調的火燒柯,仔細觀察還有難得一見的菱形奴草寄生於根部。若從葉脈切入,攀爬的菝葜擁有接近平行的三出脈;珍珠蓮則能從葉背看到許多桑科榕屬皆有的封閉側脈。

有趣的是,山林裡有不少植物屬於「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類型,比如柏拉木的幼葉具有強烈裝飾風格的白色斑點,長大白色斑點會漸漸消失;山林常見的江某幼葉則具不同程度的深缺刻葉緣,成葉則轉為平滑完整的全緣葉。除了以眼觀看,氣味與質地亦是觀察的方式,搓揉墨點櫻桃的老葉,能聞見清雅的杏仁味,土肉桂則富有肉桂微甜、微辛辣的氣息;若從觸感去認識,懸鉤子的葉片具絨毛感,其餘還有紙質、革質、光滑或粗糙等不同質地。

蓮華池因氣候特殊,擁有其他地方不容易見到的桃實百日青、台灣紅豆樹、南投石櫟等特有喬木,更擁有亞熱帶森林常見的附生植物,包括野外難得一見的臺灣原生蘭,以及風不動、柚葉藤、長果藤、拎壁龍等爬藤植物,還有鬼桫欏、觀音座蓮、三叉蕨、卷柏等蕨類,讓蓮華池成為層次十分豐富的中部小雨林。

從養蝶起始的觀葉之路

談起林翰羽接觸觀葉的始末,可追溯至童年時期。因為母親為埔里人,出生在這座曾有「蝴蝶王國」之稱的小鎮,自然對蝴蝶十分熟悉,在他們位於臺中潭子的院落,某日橘子樹上吸引了無尾鳳蝶前來產卵,在母親手把手帶他從卵期、幼蟲期、化蛹的完整歷程飼養過一回後,林翰羽自此就深深著迷於蝶類幼蟲的飼養。

為了養蝶,林翰羽從小學就開始到山裡尋找幼蟲的食草植物,進而認識森林裡各種植物與昆蟲,一路念了相關科系,就連目前的接案工作也是在國內外參與野外調查計畫。一回為了尋找一種以蘭花葉片為食草的蘭灰蝶,林翰羽來到蓮華池一帶尋找母蝶與蟲卵,意外發現此處的生態多樣性。而除了像蓮華池這樣近似雨林的生態系統,他也曾因調查工作至婆羅洲待一個月,期間不僅為眼前目不暇給的熱帶雨林植物所驚豔,近年更在家中庭院內的大樹上栽植各種觀葉植物,模擬熱帶植物在原始棲地的生活樣態。

守護森林的原始風貌

步行於蓮華池的聯外道路,林翰羽在成排的柳杉林下,低頭尋覓隨著大雨或颱風與樹枝一同被打落至地面的原生蘭,果然在密密麻麻的落葉間,找到已冒出同化根與嫩葉的台灣風蘭。野生的原生蘭十分迷你、珍稀,需要大眾共同守護,早期為供應市場需求,臺灣許多野生蘭花像是台灣阿婆、桃紅蝴蝶蘭與雅美萬代蘭因而面臨山採浩劫,目前前者僅零星分布於南部山區,桃紅蝴蝶蘭僅剩小蘭嶼仍保有,雅美萬代蘭則僅存於蘭嶼。早期在蓮華池、烏來福山發現的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亦因珍稀少見而面臨盜採命運。

林翰羽提及,近年林務局已著手委託廠商協助復育臺灣原生種的觀葉、賞花或觀果植物,透過母本培育出能夠穩定栽培的品種,若全民能多加響應栽種,而非一味追逐國外引進的觀葉植物,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本土保種運動。

附生於樹幹的台灣風蘭
附生於樹幹的台灣風蘭。

葉的姿態

荖藤

荖藤為典型的熱帶雨林植物,在蓮華池戶外林間步道出現頻率甚高,從江某的樹幹、聯外道路上的柳杉樹幹,到電線桿都能見其蹤影。幼葉具有網狀紋路,以相當伏貼的姿態緊附樹幹,吸取樹表的水分與有機質;成葉則呈現一般少見深綠油亮的色澤。

墨點櫻桃

墨點櫻桃的葉背遍布黑色腺點,因而得名,些微拉長的葉尖是許多熱帶植物的特徵之一。林翰羽分享在婆羅洲雨林見過許多葉尖拉得更長、長到甚至略顯浮誇的葉尖型態,這其實是身處潮濕雨林的植物,為了讓雨水順勢滑落而發展出的策略,若葉片常年積水,不僅會增加染菌風險,也容易長出苔蘚,影響葉片進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