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養一座都市叢林,用植物啟發創意

文字/曾怡陵 攝影/王大偉

登上臺北建國花市附近一棟老公寓的四樓,與「日目247Visualart」共同創辦人陳普辦公桌相倚的,是一座有著上百種觀葉植物的半露天溫室。日光通過布幕轉化成柔暖的光線,空間瀰漫著飄渺霧氣,身處在滿室綠意中,總能為陳普帶來豐沛的靈感。他創作的「光獸Mossmo家族」、《黑青》系列等作品,都來自植物的啟發。

陳普並非一開始就是綠手指。約莫2020年初時,為了遮蓋住家對面鄰居破窗的視野,朋友約他逛建國花市,讓他一頭栽進植物的世界。

綠意森林 讓四季長出不同樣貌

從當初花市帶回的兩盆觀葉植物開始,陳普種出興趣,越種越多。網路社團是他學習植物知識的重要管道,不同年齡層的玩家會在其中分享養護和購買資訊。當建國花市販售的大眾化觀葉植物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需求,他開始跑新竹、臺中、雲林、嘉義等地的溫室,蒐集稀有品種。

雖然目前養護的種類已經破百,但陳普每天大約只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照顧。夏天大約兩、三天澆一次水,秋冬的澆水頻率略降為一週一、兩次。他將相近的種類放在一起,共享相似的溫度、濕度、菌類、光線等環境條件,便於照顧。「即便這只是一個露臺,還是會有乾濕的差異,慢慢觀察之後就可以找出適合不同植物的位置。」

栽種植物後,陳普開始對氣候的變化有感。如果將要迎接炎熱的夏季氣候,他會準備有助於空氣循環的風扇和降溫的噴霧設備;若是天氣寒冷,他會用布幕遮蓋整個露臺達到防風效果,也會透過煤油暖爐或燒木炭來加溫。

陳普對露臺的關心也擴及整個城市,開始關注居民種植的植物種類,更仔細地觀察這座城市,將所得融入創作中。

與自然親近的創作歷程

就讀研究所時期,陳普就曾繪製植物,他將攝影作品放進建國花市,讓作品與場域對話。此後,喜歡奇幻生物的他又延伸出《黑青》(Black and Blue Cosmos)系列作品,以墨色塊面和螢光綠線條繪成植物果實、種子以及動物,十多年來已經創作出上百種角色。

「不論是實體的雕塑,或是虛擬的數位創作,我一直在創造一種生態系,讓它處於有機的成長狀態。」2022年的《無生無》作品探討植物間彼此附生、競爭、共生而成為的生態系,比《黑青》更偏向純藝術的表現,更能突顯植物的形狀和樣態。

植物的養護過程提供陳普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葉子和根系的型態、細節,都轉化為創作的養分,也帶來超越瓶頸的力量。「植物是永遠觀察不完的,有很多元素可以提取,當你用自己養的植物來創作的時候,感覺會很不一樣。」

陳普在創作《黑青》時加入種子的概念,希望各種元素可以不斷生長、變化成不同的角色和生命狀態。他敞開連接各種社會脈動,觸發新的創作火花。不只平面、雕塑等實體創作,他也結合數位NFT、當代藝術等媒材進行實驗,讓創作生命得到更多元的延續。

植物引領創作 走向更深更廣的維度

2022年為新竹市湖光島藝術節創作的「光獸Mossmo家族」,是陳普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最大的光獸高達14公尺,對他來說,這已巨大到成為「空間」的概念,可以在其中營造不斷變動的有機生態。他在光獸腳下種植各式植物,也轉化為宣傳影片中的影像,讓光獸踩著植物緩緩前行。

《黑青》系列作品足跡遍及歐亞非三大洲,也在國內各地巡迴。2018年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大型裝置,成為引發話題的新地標。2019年,《黑青》更結合飛魚等在地原住民元素,並融入臺東設計中心的空間,邀請民眾互動。

各地的展演交流為陳普注入創意活水,透過知識的挖掘,也開拓創作的新維度。透過史料的查找,他發現原來天南星科植物與早期蘭花貿易有許多關聯,進而開始著迷於蘭花的世界。他興奮地表示蘭花不是只有常見的蝴蝶蘭,還有很多氣質細膩、適合襯托空間的小型蘭,也述說達爾文對大彗星風蘭授粉方式的推論、蘭花在恐龍時代即存在等發現。接下來他計劃將蘭花結合於創作中,傳達其豐富的內涵。

羚羊石斛蘭
樣貌多元的羚羊石斛蘭讓陳普深深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