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法指南】定置漁場是什麼?

花蓮七星潭可見獨特的「膠筏衝浪」收魚模式。

資料整理/編輯部 攝影/吳尚鴻、黃致鈞 繪圖/吳欣瑋

定置漁場入門

定置漁業為非移動式的被動漁法。可細分為九種類別,分別是:臺網、落網、待網、建網、張網、升網、棚堰、魚礁、石滬。其中,以落網漁具規模最大,也最為常見,亦即一般所知有「海上迷宮」、「海中陷阱」、「海裡的裝置藝術」之稱的定置漁場。定置漁網固定設置在沿岸海域、魚類洄游的路徑(又稱魚道)上,洄游魚群經過時主動進入,可定期收獲。不過,其設立需經過多方觀察,包含水深、流速、底質、漁業保安林、魚礁與魚道等,確認方向、位置後,在魚道的適當角度放置串聯垣網,形成定置漁場。設立處的海底質地,以能夠產生砂煙幕的泥質尤佳,讓環境豐富多變。黑砂底光線反射度低,也是適當選擇。因底質需求,定置漁場不會設置在全為岩質的場域。

定置漁網的組成(雙頭單層落網)。

臺灣定置漁場發展

定置網漁法源自日本富山縣與能登半島一帶,十五世紀起,日本便有相關紀錄,歷經數百年發展已臻成熟。臺灣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引進此漁法,主要於宜蘭、花蓮、臺東等東部地區經營使用,後來漸漸往西部發展。自一九八○年代引進新式落網,經改良後,經營日趨穩定;各家漁場大小也不同。

臺灣四至五月鰹魚(煙仔)特盛,舊時主要以捕捉鰹魚為主,故定置漁場臺語稱「煙仔罾」(ian-á-tsan),意指捕撈鰹魚的魚網。

從東部海岸邊遠眺,海洋遼闊慰人。

順應天候潮汐調整漁季

臺灣東海岸多為礁岩海岸,有黑潮北上經過;西海岸為砂質海岸,有漲退潮差,和冬季冷氣團南下,令臺灣常年漁獲豐沛。

不過颱風影響,七至九月定置漁場需休漁收網,避免漁網、漁具損壞,颱風是定置漁網的天敵。雖然劇烈風浪會使底層魚類往中、上層活躍,帶來更多意外收穫,但也可能使漁網破損、固定繩索斷裂,連帶造成定置漁場報廢、流失等巨大耗損。

儘管休漁,期間工作人員其實也持續工作,修補漁網和漁具。

花蓮東昌漁場的定置網模型。
漁網於岸上鋪晒、檢查。
設置漁場用的浮子(球)。
清晨時分花蓮七星潭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