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以南,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身為七年級生的羅鈞瀚,栽培龜背芋即將邁入第五個年頭。

文字/賴郁薇 攝影/梁偉樂

原始熱帶雨林的樹冠底層,大型多年生植物龜背芋的蜷曲嫩苗緩慢舒張,造就深綠葉緣不規則的獨特羽裂,因為與有孔洞的瑞士起司有幾分相似,被賦予Swiss cheese plant 的可愛暱稱。人們無法預測她下一秒的變化,只能靜靜等待葉片羽狀裂口的張力美感,而她的根系慢慢地、慢慢地伸展,觸碰臺灣國境之南,在屏東縣長治鄉生根茁壯,引領羅鈞瀚走入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22°40′ 30.2”N、120°32′ 44.2”E」這串座標密碼刻在羅鈞瀚的手腕內側,定位在北回歸線以南,是龜背芋網室入口的座標,更是他踏入植物世界的起始點。

來自熱帶雨林的綠植美感

占地一公頃的網室裡,15萬株龜背芋冉冉爬升,熱帶雨林矮層植物的天性使然,只能使勁地昂揚,在樹冠密布的林蔭下,攫取一絲光線活下去,成熟後綻開裂葉。關於龜背芋的羽狀裂葉,有一種說法是,在熱帶雨林裡,碩大的葉面必須承受雨滴、強風,於是自然演變生成裂葉;另一種說法是,裂葉可以讓日光在葉片晃動間穿透至下層。種種的雨林演化傳說,乍聽之下極有道理,至於誰真誰假?羅鈞瀚聳肩一笑。

他全然專注於照顧龜背芋,在他眼裡,龜背芋不算太嬌貴,網室設施既能滿足高光照需求,也能阻隔陽光直射曝晒葉面,且田土混合碎石砂礫正好適合排水透氣,只要定期除草、噴藥殺蟲殺菌,龜背芋便能恣意綻開裂葉的美。身為七年級生的羅鈞瀚,栽培龜背芋即將邁入第五個年頭。他投入農業單純因「想當自己的老闆」,透過爸爸熟識的地主阿伯牽線,一頭栽進龜背芋的世界。因為龜背芋有著母葉生側芽的特性,成熟的側芽可以作為切葉販售,在花藝拍賣市場競標之下,他親眼見證龜背芋行情的火熱。

戀上龜背芋的殘缺美

起初對於龜背芋,羅鈞瀚的確不存在獨鍾情愫,卻在不知不覺間愛上。他形容「就和談戀愛一樣」,雖然龜背芋非常「慢熱」,從等待種子長大、生出側芽、葉片成熟得等上大半年,沒辦法快轉,可一旦全心全意去理解,無聲互動盡在不言中。

目前在羅鈞瀚的網室裡,主要種植常見的龜背芋(Monstera deliciosa)。他曾經狂熱地想蒐集所有品種,但光是龜背芋屬就有50種左右,「越深入探索越發現根本蒐集不完。」尤其龜背芋還有不同的斑色表現,如同一本翻不完的圖鑑。

羅鈞瀚收藏了少見的特殊斑色品種,有莖節柔美細長的日本白斑龜背芋,特徵是不對稱的雪白斑點潑灑在葉片上,以及更罕見的黃斑龜背芋,他笑著說,這些特殊表徵其實是因為基因缺陷變異,如果浪漫地以人性來說,「愛是一種缺陷美。」

美工科系出身、骨子裡流淌藝術家靈魂的羅鈞瀚,也種植了有著殘破美感的大洞洞龜背芋(Monstera esqueleto),這個葉片開裂到極致的品種,也是他眼裡的寶貝。

放慢腳步 重新愛上生活

羅鈞瀚誤打誤撞走進植物世界,常因她們不經意的姿態而驚喜。他輕輕捧起龜背芋葉片凝視,又忍不住自嘲,「不像我1歲3個月大的女兒,根本不理我,至少龜背芋還會理我呀!」龜背芋的莖節狂野地亂爬,可以繞、繞、繞到很遠的另一端,從熱帶雨林來到臺灣島上將近80年,「不能只用務農專業談龜背芋,她述說的是一種居家生活風格。」在羅鈞瀚看來,龜背芋葉片美感無可取代,而且容易照顧,是營造環境氣氛的好幫手。

為了想像龜背芋在家中不同角落的模樣,羅鈞瀚把家裡填滿龜背芋,連浴室層架和地板都不放過,龜背芋的羽狀裂葉在他的生活裡綻開。他夢想未來興建一間小玻璃屋溫室,把所有的植物收藏放進去。

龜背芋與它們的知識

Q:哪些植物很像、卻不是龜背芋?

A:姬龜背與黃金葛容易被認為是龜背芋一族,雖然它們都是天南星科,但姬龜背為崖角藤屬,因葉形長得像迷你版龜背芋而得名;黃金葛則是麒麟葉屬,心形幼葉會逐漸長成羽狀裂葉,加上帶有黃白色斑紋,常有人誤把它們當成斑葉龜背芋,但仔細觀察葉形,會發現龜背芋會由內而外裂葉,且在靠近中肋處會產生孔洞,黃金葛則是由外而內裂葉、沒有孔洞,下次遇見可以從這個特徵差異區分看看。

姬龜背

Q:我的龜背芋怎麼了?

A:好種好養的龜背芋也會生病,大部分從葉片外觀即可判斷是何種狀態,並對症下藥。例如鏽病為真菌感染的一種,葉片會出現類似生鏽的黃褐色病斑,此時抵抗力下降,炭疽菌也容易乘虛而入,反覆交叉感染。除了使用植物專用除蟲劑、剪掉已感染的葉片,更須保持環境通風。

炭疽病

Q:如何挑選植株及栽培介質?

A:挑選龜背芋以葉片肥厚、莖硬挺為原則,而栽培介質的重點是疏水、透氣。建議以粒狀介質為主,混合珍珠石、蛭石、椰纖塊、椰纖絲,可在盆栽底部鋪上樹皮。

大洞洞龜背芋自然開裂出極大破洞,被羅鈞瀚視為一種殘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