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甜點即生活,自創流派的臺法甜點魂

時間退回2014年,從法國深造回國的Tim(吳宗剛),在不起眼的巷弄中創立WUnique Pâtisserie吳一無二法式甜點店,以法式手法、季節水果為基礎,加上豐沛的創意能量,及獨特的香草風味,在甜點圈颳起旋風,帶動臺灣法式甜點風潮。開業即將邁入第八年,Tim的初心不變,將法式精神與臺灣在地連結,研製出賦予自由靈魂的台味法式甜點。

封面故事
半路農夫痴心守護,鮮花蛋糕的無盡祝福

乍聽之下以為「朱永洪」是家賣中式點心的店,但實際上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蛋糕店,而最特別的是客訂超夯的秒殺蛋糕「芋頭花盒子」以及「芋頭千層」,為市面上少見的新鮮玫瑰入糕款式,這結合有機農業與甜點創作的優美甜點,以理性與感性之結合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封面故事
柑橘甜與花香,梅爾檸檬的黃金傳說

金黃色的果實切片,點綴在磅蛋糕、乳酪塔上,形成一幅香甜的暖黃風景——2017年以前,這幅景象總帶有異國風情,因為講到檸檬,臺灣人腦中浮現的多是綠檸檬,然而四年前在檸檬主要產地屏東,一種混合柑橘香甜與花香的黃檸檬橫空出世,其實它原本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只不過是以綠皮的樣貌示人,而識得它本來面目的,是一位初入農業的小農。

繼承祖父的事業,張春夏一輩子致力於霧峰區龍眼產業,召集成立產銷班與「甘田果園」品牌。近年由女兒張丹鳳夫妻接手,創立以果乾為主的「荔之甘」品牌,以帶果香的桂圓與荔枝乾在甜點中受青睞。
封面故事
躍身摩登甜心,與龍眼、荔乾的甜蜜邂逅

臺灣人吃桂圓是傳統,日常吃、節慶吃、當點心吃、補氣活血也吃,但你吃過加入桂圓的法式甜點嗎?中西合璧的優雅滋味務必一試。臺灣人吃荔枝偏愛鮮果的飽滿多汁,卻容易錯過果乾更加濃郁的風味與口感,層次裡的玫瑰香,搭起洋酒意外合適。「荔之甘精緻農園」甘美的桂圓與荔枝乾,經過靈舌巧手敏銳細膩地搭配,關於甜點的全新體驗即將展開——

封面故事
牛粒是台式還是異國甜點?鳳梨酥可能沒有鳳梨?那些經典甜點不為人知的「蜜密」

用米製的鳳片糕拜天公、麵粉做的龍鳳大餅當喜餅,糕餅早期通常要到節慶祭儀才能吃到。日治時期以後,和菓子與西點麵包成為銅板價即可買到的庶民小點,你我都在鳳梨酥、小西點、檸檬餅的甜蜜中長大。近年更有提拉米蘇、馬卡龍等異國甜點插旗臺灣,造福愛嘗鮮的甜點控。每個經典甜點都藏著神「蜜」的滋味,有的帶你探索陌生的國度,有的則喚醒沉睡的時代記憶。

封面故事
從田間到灶邊的紅豆之旅:紅豆要拋光?紅豆餅是舶來品?

如果要挑選世上既營養又具備多重文化意涵的食材, 紅豆應該可以排進前幾名。詩人王維寫下著名的五言絕句〈相思〉,成全了紅豆的美名;「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歌手王菲的細膩嗓音觸動著人心。日人習慣以紅豆飯慶祝喜事,無論是孩子入學、女兒初經、新年,或考試獲得好成績;來自22世紀的哆啦A夢認為銅鑼燒是20世紀最美味的點心。《深夜食堂》裡,老闆幫客人煮了紅豆年糕湯,那是消耗體力後,可以「增進精力的東西」;夏目漱石在《野分》中提及今川燒在平凡中的魅力。從相思到喜事,從熱量到療癒,在東亞人的生活裡,紅豆令人難以抗拒。

封面故事
漢餅混搭西點,品嘗回甘五代的人情味

以鄉土詩人吳晟的詩、民謠歌手吳志寧重作的詞曲呈現臺灣人與土地相依的情感,來包裝傳統糕餅禮盒的老靈魂,並以傳統糕餅結合西式下午茶的概念打造「研香所」。百年糕餅店「林金生香」以文學、音樂、現代美感和飲食潮流為載體,讓傳承五代的飲食文化及豐潤人情得以綿延。

封面故事
獻給神明的甜與留給自己的鹹香

小時候,每當紅豆與米的香氣在阿嬤廚房裡飄香,總期待又興奮地盼著灶上炊煮的紅龜粿,嬉鬧地想著準備要吃上幾個。但對阿嬤來說,炊煮的過程是神聖的,裡頭的紅龜粿是人與神連結的媒介,是過年過節和神明生日拜拜使用的。

封面故事
【營養師X資深主婦】以全食物利用料理翻玩食材、破解挑食!

青椒、苦瓜、茄子、紅蘿蔔、香菜……你挑食嗎?挑食問題深深困擾許多家長,但不只孩子們挑食,大人也會,碰到不喜歡的食材,就算捏著鼻子依然難以吞入口。為了解決煮婦煮夫們的困擾,資深主婦季勳祭出四大料理攻略。營養師劉怡里更專業解析食材中的營養奧妙,還有不可不知的飲食風險。

封面故事
手機連線貨架,用科技搶救即期品

走進超市,貨架上成排整齊的商品映入眼簾,數十年如一日的豐饒景觀背後,倚賴的是規律而效率的新陳代謝——生鮮熟食上架後兩、三天就得丟棄;食品每隔幾個月、數年就要汰換一輪。如果有一套顯示即期品動態的系統,不就能讓大眾追蹤以搶救食物?致理科技大學的一群師生開發App,邀請大家用手機連線通路貨架,一起將即期品轉變為及時下肚的美味。

封面故事
家庭廚餘解方——廢棄物只是被放錯位置的資源,廚餘也是!

「垃圾好臭喔!今天一定要倒垃圾。」相信這是許多人無奈的心聲,尤其疫情期間,想要減少外出接觸人,但不管是外帶回家吃、自己煮或僅僅切個水果,多多少少都有廚餘。夏季天氣悶熱,將要回收的廚餘收集起來,放一天就產生臭酸味;有時只有一些菜屑果皮,不禁又煩惱到底是要多累積一點,還是今天就拿去丟。

封面故事
【我挑食我驕傲】挑食不是病,走跳江湖超窘境

前陣子社群媒體上流傳著挑食賓果圖片,我當時心中冷笑:「哼,這有什麼難的。」若要細數我挑食的食物,真的不勝枚舉,蔥、薑、蒜苗、辣椒、香菜、芹菜……許多辛香料都不吃,若加入料理也絕對會挑掉,還有蚵仔、海膽、羊肉也在我的挑食名單中,不光如此,就連水果也能挑,鳳梨、香蕉、奇異果。更遑論一般大眾普遍挑食的前幾名,例如青椒、甜椒、苦瓜、秋葵……都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食材。

酪梨
封面故事
【別怕,我們很可口】尋找酪梨的一百種可能

循著曾文溪來到上游,嘉南平原與丘陵的交界地帶,曾為平埔族棲地的臺南大內,與生俱來肥沃的砂質沖積土壤以及排水良好的地勢,在近代農業墾拓下逐漸發展熱帶果樹產業,細見山坡種植作物,有鳳梨、荔枝、龍眼、阿拉伯椰棗、文旦、白柚、柳橙等,其中產量稱霸全國的酪梨,更是為大內掙得「酪梨故鄉」美名的重要農特產。

封面故事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灰色地帶長出的美好滋味

灰、黑、墨綠,全部混在一起,感覺是為了要完成一幅跟暴風雨有關的畫而調的水彩,回過神來,「啊!」我媽把皮蛋戳破的瞬間,我大叫一聲,接著沉默,餐桌上一陣暴風雨前的寧靜。

封面故事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化苦澀為甘美的㸆菜

我是何時成為「㸆菜」的俘虜呢?仔細回想, 該從在上海小館「介云軒」頭一回嘗到它美妙滋味的那天說起!十多年前,素人掌廚的介云軒在民生社區開業,以琳瑯多樣、風味地道的滬式盆頭菜一炮而紅,蔥㸆鯽魚、辣椒鑲肉、烤麩、燻魚等都是當家上海老爹拿手的家鄉味,我因採訪之故也被圈粉成為常客,某年冬天去吃飯,老爹手指一盤濃油赤醬的菜梗要我試試,說這是當季才嘗得到的「㸆菜」。

封面故事
分配與共享,接住每一份大地的物產

滿街的餐飲食鋪與超商、蒐羅國內外食材的超市和市場……選擇太多,許多人總是為了「要吃什麼」而發愁。然而衛生福利部統計,2021年第一季的低收入人口將近29萬,別說是美食,他們連三餐都成問題。這十年來,致力於重新分配的食物銀行陸續成立,也有人以一個冰箱作為共享食物的園地,兩者作法不同,但希望食物被充分利用的心意相通。

封面故事
【別怕,我們很可口】苦瓜翻身計 生命不可或缺的一味

酸甜苦辣鹹豐富味蕾,卻有人不愛「吃苦」,在不受歡迎蔬菜排行榜中,苦瓜時常榜上有名。何不苦中找樂,拿苦瓜拌沙拉、凍冰棒、打果汁,可以發現苦瓜也能從苦口良藥翻身消暑點心,即使是吃不了苦的人也想一口接一口,享受苦後回甘的美妙。

封面故事
【剩食的明日】拾起剩食 完全利用的升級術

但凡對惜食議題有些許關注的人,大概對「扌合生態廚房」的名字不會陌生。創辦人黃尹宣自2014年成立「扌合」(「扌」字音同手)後,盡可能以公平貿易、有機生產的剩食和格外品為食材,包括即期品、醜蔬果、NG品和加工過程中剩餘的零碎食材,都在她的巧手下華麗轉身,成為創意點心。拿起食物的英文為pick up food,她在設定品牌的英文名稱時挪動順序,改為pick food up,「把食物放在前面,有讓它升級的感覺。」

封面故事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挑食是擁有説「不」的彈性

我身邊的人都說,問我不吃什麼,還不如問不挑哪些比較快——白蘿蔔吃紅蘿蔔不吃;海鮮只吃蛤蜊;名字有ㄐㄧㄠ的只吃香蕉,椒類都不行;食材用電鍋清蒸即可,忌太辣太鹹太油……挑食清單多得說不清,更難以整理出規則跟理由。而其中對部分食物的排斥,是從姊姊和我說的故事開始。

封面故事
【我挑食我驕傲】不要懷疑,我吃蛋餅不加蛋

對於蛋,我就是不吃,我就是討厭。在年幼記憶中,有個場景令我印象相當深刻。幼稚園大班的時候,有天老師教大家煎荷包蛋。對小朋友來說,最困難的是要把蛋完整的打進鍋子裡,然後漂亮的翻面。我算是滿早就煎完了,也還算成功,但卻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直到老師要關燈放學,我還在自己的座位上,因為要能回家的前提是:「把自己煎的蛋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