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廖詠恩
現在鮮奶、鮮奶茶可說是隨手可得,隨意走進一間超商就買得到,但在牛奶還很昂貴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喝奶的呢?
- 煉乳、奶粉
若和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說起牛奶,他可能會拿一罐煉乳給你。在經過蒸餾程序、去除部分水分的蒸餾乳中加入大量的糖,如此濃稠甜蜜的食品在當時大受歡迎,進口量年年增長,到了1931年突破40萬打。
煉乳雖然比牛奶便宜,但仍屬高級品。1944年《臺灣日日新報》的臺籍記者楊千鶴懷孕時,吃煉乳的量可是以「滴」來計數:「是在那沒有甜點的戰爭時代中的珍貴食品,我珍惜地從罐頭滴出少許於湯匙中舔一舔。」產後婦女沒有乳汁時,也會稀釋煉乳來哺育嬰兒。
日治初期的煉乳市場以美國鷹牌為大宗,後來日產煉乳加入戰局,1907年市面上的煉乳就多達二十種左右。日產煉乳中,知名的森永與明治是最大的兩個品牌。森永以煉乳製造明星商品牛奶糖,1920年起也開始生產奶粉,還曾在廣告中強調奶粉的營養成分,與現代的奶粉廣告幾乎別無二致。
- 克林姆麵包
日治時期傳入臺灣的克林姆麵包,音譯自英文「cream」的克林姆卻不是奶油,而是卡士達醬。臺南麵包店甘本堂已有百年歷史,至今仍維持傳統的克林姆作法──以牛奶、奶油、糖、蛋和玉米粉熬煮至濃稠狀,吃起來奶香四溢,是老一輩臺南人忘不了的古早味。
- 美援脫脂奶粉
早在1960年代,小學生吃營養午餐就有牛奶可喝,但那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鮮奶,是由美國援助的脫脂乳粉沖泡而成的。戰後物資缺乏之際,美國將脫脂奶粉、小麥等總價值約570萬元的過剩農產品傾銷來臺,供應給二百多間學校。學童迎來人生中的牛奶初體驗,奶味豐富了他們待開發的味覺經驗,也間接為臺灣乳品市場的開拓打下基礎。
- 牛奶包裝學問大
清晨打開家門,取出信箱裡的牛奶,先撕開上頭的紅色塑膠細線,再掀開瓶口的玻璃紙與防水標籤,才能喝到瓶中香濃的牛奶──對老一輩的人來說,玻璃瓶為喝牛奶增添了儀式感,令人特別懷念。
牛奶專用玻璃瓶出現於1934年,容量180毫升,瓶身透明,廣口的設計便於清洗,曾經普及於乳品市場,但材質脆弱,不利於回收與運送。到了1970年代,超市販售的牛奶容器開始改為紙盒包;有趣的是,光看盒子的形狀,便可知道這盒牛奶的保存方式。
紙盒包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屋頂型,材質有80%為紙,能阻隔大部分的光線,專用於需要冷藏保存的鮮乳;另一種是磚型,稱為利樂包、無菌紙盒包或鋁箔包,由瑞典的食品包裝公司開發,為一種複合材質的積層包裝,可完全隔絕光、熱與氧氣,讓裡頭的飲品可常溫保存,而且由於形狀方正,便於堆疊、長途運輸,因此很適合作為保久乳、進口乳品的容器。
參考資料/〈老店耍花招 可以吃的卡哇伊盆栽〉、〈陳柔縉:我們都喝雀巢長大〉、〈ㄋㄟㄋㄟ補給站:美援牛奶的供應〉、〈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臺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中華民國紙包裝食品推廣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