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野放茶園,家族茶業生機不滅

採茶

11月至次年1月是茶樹的開花時節,李昌峻(右)與洪佳玉(左)正在尋找可採摘的一心二葉。

文字/廖詠恩 攝影/王大偉

三峽谷芳有機茶園裡的野放老茶樹長得比人高,竄生的枝枒上有毛毛蟲蠕動,谷芳老闆李昌峻卻不緊張,「多的我們再摘,不強求。」身為製茶家族的第五代,他知道與蟲協作、順應自然不是偷懶,而是將精力省下,培養順應時代變化的身段與膽識,才能做好茶這門生意。

「我們家以前是加工廠,有很多契作茶農,小時候這整個山頭都是我們的,整個家族的人都在做茶。」創立超過150年的谷芳從前是三峽的大茶廠,日治以前產製紅茶、番庄烏龍跟包種茶,交由茶商外銷。

戰後隨國民政府來臺的軍民習慣喝綠茶,李昌峻回憶,爸爸說那時三峽做綠茶的沒幾個,我們家有在做,很多老兵來買茶,建議我們做龍井、碧螺春,就是他們家鄉的味道。」越來越多茶農生產炒菁綠茶,被稱為三峽碧螺春,成為三峽的特色茶種。

野放茶園 佛系是必須

雖然從小做茶、賣茶,但41歲的李昌峻無緣見識茶業盛世,三峽的茶業大概在50年前沒落,跟中南部比起來,人工成本太高、產量低。」茶園從生財祖產變成累贅包袱,勉力種茶卻僅能獲取微薄利潤,當時我媽就說茶園繼續做,但一邊批中南部的茶來賣。」更多茶農選擇棄置茶園,轉作茶葉批發商。

2014年,李昌峻決定回家接手茶園,太太洪佳玉此前沒有喝茶的習慣,更別說是種茶,他第一次帶我來的時候,我說:『茶園?所以什麼是茶樹?』那時看起來更原始,有很高的樹木跟雜草,」她邊說邊做出游泳般的划水動作,以前進來要這樣撥,我說真的!」

起初他們大力整修,雜草除淨了,迎來的卻不是豐收,而是嚴重的病蟲害,有人建議施用有機資材,但他們始終存有疑慮,噴了藥作物一定會產生抗藥性,等到哪一年無法壓住時怎麼辦?」沒想到,此時孩子一句為什麼不能靠蟲去吃蟲」的童言童語為膠著的事態指出解方。

我們想再慘也不過這樣子,因為都沒有了啊!不然就試試看小孩子說的。」他們留養雜草,不破壞生態系與食物鏈,隔年春天幾乎被蟲啃噬殆盡的枯枝竟冒出新芽,沒有雜草,蟲就無處覓食,只好往茶樹跑;雜草可以保溼,幾年前缺水,很多茶樹都死了,這邊完全沒事。」李昌峻強調,他們不灌溉、不施肥,茶樹得自己向下扎根尋找養分,做出的茶能反映風土。

茶葉白毫
嫩採的茶葉上滿布細毛,製成茶乾後會轉白,也就是俗稱的白毫。(圖片提供/谷芳有機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