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月20日晚上7點半來到臺灣本島最東的小學——新北市貢寮區福連國民小學,與老師李煥榮和整車的小朋友在校門口會合。「準備出發尋找陸蟹囉!」師生一齊檢查裝備,有頭燈、手電筒、觀察盒、筆記本、相機等,彼此做好分工,就吱吱喳喳且熟門熟路地往學校旁的海灘走去。
臺灣是螃蟹王國,目前有八百多種螃蟹的記錄,約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你也許嘗過海蟹的美味,擁有把玩溪蟹的童年回憶,但是對於蟹,恐怕還是一知半解。《鄉間小路》編輯部選出11種螃蟹介紹,不論是食用價值,或作為生態指標,讓我們上山下海追蟹去!
中秋節前夕,秋冬限定的野柳活蟹市集正式開張。一籃接一籃從捕蟹船卸下的,全是活跳跳的「萬里蟹」,即使大螯被綠繩綁縛,八隻腳依然有力揮舞。在幾乎不是進口就是養殖的食用蟹中,近海捕撈的野生萬里蟹異軍突起,以螢光綠的綁繩、碧綠轉豔紅的甲殼,向聞香而來的饕客招呼「天然的上鮮」(siōng-tshinn)!
你曾經在郵票上看過螃蟹嗎?翻開《世界螃蟹郵票圖鑑》,對常人來說略顯艱澀的學名與生態知識旁,是一張張描繪精緻、甚至帶著個性筆觸的螃蟹郵票,令人忍不住翻看不停,不知不覺認識了196種螃蟹家族的成員。
以前當成寵物玩具銷售的陸寄居蟹,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許多人都曾飼養,卻對牠一無所知,更不知在參與玩寵的過程中,這個物種正一點一滴消逝。從好奇到投入研究,許嘉軒成立「陸生寄居蟹 Land Hermit Crabs」粉絲頁,喚醒人們對陸寄居蟹的記憶與保育意識,希望可以為臺灣留住這個獨有的生態風景。
由海到陸,經過漫長的演化,如今在深海、潮間帶、高山溪流等地,都有機會找到蟹的蹤跡,牠們也發展出不同的特徵或行為,來適應所處的環境。為什麼螃蟹大多橫著走?吃土、吐泡泡有什麼原因?讓我們從生態習性到食用眉角,更進一步探究螃蟹的奧妙。
食慾之秋,同時也是螃蟹最肥美的時節,從漁港購買當日現捕的新鮮魚蝦螃蟹,已成為饕客的必備行程。但是,怎麼挑選肉質肥厚、蟹黃飽滿的螃蟹?回家後該如何烹調才能保持鮮嫩肉質及甘美海味?還有什麼你該知道的飲食禁忌?
大大小小,或圓或方的岩石滿布溪床,造就了溪水的千萬種風情,時而是清藍透亮的純真淺灘,時而是暗藏漩渦的老練深潭,時而又是熱情激盪的白花瀑布。兩岸的叢林巨獸圍攏過來,唧唧蟬鳴與隆隆溪水迴盪在山谷之間,應聲唱和。礫石灘上形跡難辨的動物殘屑,獵人拾起仔細查看,「是青毛蟹,老鷹吃的。」
晚上7點,抽水馬達開始嗡嗡運轉,劃破籠罩在苗栗獅潭山野間,一處養殖場上方如水墨般飄渺的仙氣。大閘蟹養殖場「大金剛漁場」的主人邱俊義背起沉重的飼料噴灑器,而一群核酸裡刻劃著海洋記憶的晝伏生物,也才在此時爬上岸,讓月光照亮其紺青的隆背,以及真金的爪尖。
家中從事漁業有百年歷史,從祖父輩就開始在萬里龜吼撈魚捕蟹,爸爸更被當地人稱為天才漁師,媽媽負責販售自家捕撈的鮮活海產。繼承家業成為漁人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身為漁家第四代,林宗漢卻選擇走不一樣的路,執起鍋杓當廚師。
隨著文史工作者許育綸走過各代竹塹港的據點,在不見歷史痕跡的現代建設、被挖除又因淤積復活的北寮島等處,勾勒竹塹港的過往風華;在謝慧萍的造船廠裡,棄置的船模因故事重現生命,眼前恍然出現造船師傅意氣風發,領著學徒打造大船的情景。走過這些歷史軌跡,才知道港口餵養的不只是聚落的生計,也滋養地方認同的土壤。
日治時期尚未築港前,花蓮溪與美崙溪之間的弓形海灣已被稱作花蓮港,是所有船舶停靠之處。跟著花蓮文史工作者葉柏強從花蓮溪出海口出發,由南向北,逐一重現或消失或改變的港口地景。海灣、棒球、消失的漁村與白燈塔、詩人、中秋烤肉與鄭成功信仰,沿途收集來的港口故事,勾勒出花蓮人獨有的港都情懷。
Mattauw,是西拉雅語的「眼睛」之意,也是麻豆被賦予的名號,這個曾位居西南海岸各部落的靈魂中心,往東,它聯絡了內陸各社,往西,則緩衝了來自海上的文化衝擊;但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麻豆之名應源自於「碼頭」,萬帆千槳,許多商業活動在此進行。無論何者正確,滄海桑田,都是對於其現況最貼切的形容。
走在臨河的淡水老街上,人們幾乎忘了,腳下這片陸地從前有很大面積是沙洲,十幾年前一場填海造陸的工程拉開了人與河的距離,而在淡水的歷史上,改變從來不稀奇——它曾是臺灣第一的商港,戰後淪為小漁港,近代又變身為觀光熱區,開發幾乎夷平了淡水歲月的軌跡,但文史工作者陳靖元說:「滬尾街精彩的地方其實都在巷子裡。」
身為島國子民,我們的生活與港口脫離不了關係——新船入港的喜悅、碼頭勞工的成就,以及廢船爆炸的創傷……,隨著時光的流逝,曾經刻骨銘心的港邊故事沉入記憶的深海,於是編輯部精選七張老照片,將前人的回憶打撈上岸,訴說臺灣人的港口物語。
小時候逢年過節,媽媽總是騎機車帶著我,跨過愛河來到鹽埕購買年貨禮品,當時鹽埕對我而言,是充滿高級舶來品的地方,媽媽說這些東西全來自世界各地,是搭著船從港口進來的。當時高雄港因為管制,除了船員和工作人員,一般人無法進入,這個港口對我而言,有著神祕的吸引力,希望有一天能窺見這個課本上說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國際貿易港口。
南方澳的海產街上不是海鮮餐廳就是伴手禮店,卻有一處大隱於市的神祕基地,緊掩的木門彷若凍結了時光,只能從木牌上「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南方澳文史工作室」的揮毫尋找線索。穿著古樸唐裝的主理人廖大慶推開木門,帶我們穿過昏暗陳舊的工廠器械,爬樓梯上到頂樓。鐵門一拉開,視野豁然開朗,第一漁港盡收眼底。數十年來,廖大慶總站在這居高臨下的位置,眺望南方澳的潮起潮落。
袖珍的「紅運龜Goo for you」亮麗上桌,外觀帶著台式糕餅的樸實,入口竟嘗得到法式甜點的細膩,東西方元素在一口之間完美交融。相互交流製作及品嘗心得的王禹衡(Joshua Wang)與陳穎(Ying C.),原本所學皆無關甜點,卻偶然走上法式甜點師之路,跟著甜點發現全新的世界。繞了地球一圈之後,他們回過頭來思索,在這甜點全球化的時代,台味甜點又要如何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