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溼地的蟹蟹大軍

香山溼地的蟹蟹大軍

熱愛溼地生態觀察的張登凱。

文字/李盈瑩 攝影/黃毛

家鄉在屏東潮州的張登凱,兒時家門前就有條清澈的溪流,無論是設餌釣魚、吊掛蚯蚓誘捕青蛙,都是童年日常。後來在桃園擔任職業軍人二十多年期間,到香山溼地釣魚成了他最喜愛的休閒活動,因此退伍後便以新竹香山為成家之地。從昔日的門前有小溪,換成在山腰上的家就能眺望溼地,三天兩頭到河口釣魚、到溼地觀察螃蟹螺貝,成為張登凱人生下半場的日常風景。

隨著張登凱的步伐來到海山漁港南側溼地,途中的沙地有濱刺麥點綴其間,一旁可見到身手矯捷的斯氏沙蟹出洞覓食,還有體型偏小的股窗蟹,留下朵朵如煙花四散的球型擬糞。

接著來到潮間帶的高潮線,海流在凹部地形流速變慢,將顆粒更小、更輕的細泥沉澱為泥灘地,提供了招潮蟹理想的棲地。放眼望去,溼地上遍布零星白點,仔細一看原來是身形不到兩公分的清白招潮蟹,背著藍灰色盔甲的則是體型最大的台灣招潮蟹,牠們留下煙囪狀的泥塔,若遇到風吹草動就迅速躲回去。張登凱曾經做過實驗,標記招潮蟹個體,同時在該蟹的洞口前插旗,發現這些離洞覓食的個體竟不曾跑錯棚,緊要關頭皆能平安回家,實為神奇。

再往海水的方向走去,隨著海潮慢慢退至低潮線,仍浸潤些許海水的淺灘,可見到萬歲大眼蟹,以及宛如外星生物、呈現淡紫色圓球狀的和尚蟹大軍,當我們屈身觀察,這些小傢伙立刻螺旋式地遁,鑽回沙地避敵。

乾沙、泥灘地、淺灘,不同的棲地都住著不同的物種,若往海水探去還有岩蟹與深水蟹。臺灣西部包括新竹、苗栗、臺中一帶,由於有來自北部與南部的海流在此相會,潮差可達六公尺之多(臺灣東部潮差僅有兩公尺),因此潮間帶生態格外豐富,香山溼地光是蟹類就多達46種。

守洞待蟹的黃金時間

螃蟹是十分敏感的生物,觀察時需蹲低,並使用高倍率的望遠鏡,若想近距離拍攝或觀察,張登凱也有豐富的經驗:「先鎖定要拍攝的個體,靠近洞旁守株待兔,螃蟹雖因受到驚嚇而鑽回洞裡,但只要稍待片刻,牠們會再次出洞。通常小型蟹的腦容量小、記憶力差,一下子就會再出洞,越大型的越聰明,就得等五到十分鐘。」他甚至找來泡棉,繫上繩子綁於腰間,自製一張隨時都能坐下來的移動式椅凳,且材質非泡棉不可,若準備童軍椅,摺疊的凳腳可是會深陷泥灘的!

張登凱認為,若僅研讀圖鑑,只是將知識拷貝給下一代,唯有長年實地觀察,才能化作個人內涵。觀察潮間帶蟹最理想的時機,為每日滿潮時刻往後推三小時,此時蟹類剛出來覓食,若時間晚了,牠們吃飽回洞就不出來了。一年之中,除了風速超過七級,以及氣溫20℃以下螃蟹不出洞,其餘都看得到潮間帶蟹;每月農曆3日與18日的前後三日潮差較大,是適合觀蟹的時期。

弧邊管招潮蟹
弧邊管招潮蟹又名「大螯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