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西北漁場,在風浪顛簸中追尋甘美好蟹

專業分蟹人

倒在分蟹檯上的海蟹,由專業分蟹人協助挑揀分級。(資料照提供/新北市政府)

文字/李怡欣 資料照提供/新北市政府

中秋節前夕,秋冬限定的野柳活蟹市集正式開張。一籃接一籃從捕蟹船卸下的,全是活跳跳的「萬里蟹」,即使大螯被綠繩綁縛,八隻腳依然有力揮舞。在幾乎不是進口就是養殖的食用蟹中,近海捕撈的野生萬里蟹異軍突起,以螢光綠的綁繩、碧綠轉豔紅的甲殼,向聞香而來的饕客招呼「天然的上鮮」(siōng-tshinn)!

時間回到市集開張前一週,路徑莫測的颱風,讓海上的捕蟹船在採訪前一天晚上全數返航,船長顏福清說:「阮這俗語講是『北風頭,南風尾』,因為北風一開始就很大,南風是越來越強,若南風起時在臺中捕蟹,陣風十級還可以作業,西北漁場六、七級風浪就很大了。」他口中的「西北漁場」位於富貴角外海,因有親潮跟黑潮匯流,正是秋冬捕蟹的一級戰場。

跟船長捕蟹去

鐵架跟繩網容納上千蟹籠的專業捕蟹船,全臺約有60艘。從初秋開始,只要天氣與海象宜出海,捕蟹船不是在西北漁場就是在路上。抵達漁場後,船員有的綁螃蟹、有的補充餌料、有的收放蟹籠,收放一組(約360個蟹籠)一到兩小時,顏福清通常凌晨2點半起床上工,七、八組全部放完,要到下午才能休息。

當蟹籠下沉海底,餌料的氣味引來覓食的螃蟹,從漏斗狀開口進入陷阱。殼上有三點的三點蠘仔(sam-tiám-tshi̍h-á,三點蟹)、花紋相間的花蠘仔(hue-tshi̍h-á,花蟹)、質地顏色像石頭的石蟳(tsio̍h-tsîm),這三種海蟹合稱萬里蟹。被動等待螃蟹自投羅網,比一網打盡或夷平海床的刺網、拖網更友善環境生態。

但如果以為只要收放籠具,便輕鬆坐等螃蟹上門,就把捕蟹想得太簡單了。雖然船上有衛星導航與魚探機,卻無法追蹤螃蟹在哪裡。真正關乎收穫多寡的地質、潮水、地形等水下資料庫,早已內化到捕蟹數十載的船長腦袋裡。

顏福清分析,螃蟹喜歡在晚上活動覓食, 且會隨潮水游動, 蟹籠需依漁場地形及潮水的流向、速度施放,否則捕不到蟹是小事,若籠具損壞或漂到遠方就真的麻煩了。而接下來會不會大出(tuā-tshut,盛產),從螃蟹或能看出端倪,「有時候潮水不到, 籮筐在旁邊螃蟹也懶得爬進來,抓上來的螃蟹如果關節都是泥土,代表是原本棲息在這裡的『老』螃蟹,收穫不會多。如果身體乾淨,大概就是從別地方漂過來的新朋友。一批螃蟹若有公有母、甲殼比較綠,或幾乎都是母蟹、但腹部偏三角,都有大出的機會。」重點還是要抓準潮水時間捕蟹,「流水若過,蟳仔(tsîm-á,專指海蟹)就無啊!」

逐蟹而漁的游牧者

隨口都能說出一本螃蟹經的顏福清,13歲就走上討海路,卻是到四十多歲才開始捕蟹,捕了將近20年。事實上,萬里發展捕蟹產業不過40年左右,早期漁民捕撈小管、吻鱙等近海漁獲,1917年野柳漁港第一艘捕蟹船出現,雖然起初螃蟹價格不高,但因收穫頗豐,越來越多漁民加入行列。

「早前野柳在地漁家會利用兩支長竹子交叉繫起、綁上棉繩漁網製成『三角竹網』誘捕螃蟹,但捕獲量有限,於是改將市場賣雞的四角籠仔放入海裡捕蟹,後來看到韓國抓三點蟹是用圓形籮筐,研究以後發現很好用,漸漸改良成目前的作業用蟹籠,現在都是從中國進口。」然而蟹籠一旦生鏽髒舊,有「潔癖」的螃蟹就不願靠近,野柳漁港邊堆放眾多蟹籠,每年都要汰舊換新。

抱卵(開花)母蟹
抱卵(開花)母蟹的附肢上黏附著受精卵,蟹卵會從亮橘色轉成深褐色,全臺灣產季期間禁捕。(資料照提供/新北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