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蟹好奇妙!食用生態全指南

台灣招潮蟹

文字/李怡欣 首圖攝影/黃毛 審訂(Q1、2、4、7)/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

由海到陸,經過漫長的演化,如今在深海、潮間帶、高山溪流等地,都有機會找到蟹的蹤跡,牠們也發展出不同的特徵或行為,來適應所處的環境。為什麼螃蟹大多橫著走?吃土、吐泡泡有什麼原因?讓我們從生態習性到食用眉角,更進一步探究螃蟹的奧妙。

Q1「蟹中之王」帝王蟹不是螃蟹?

蟹中之王_帝王蟹
(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螃蟹為「十足目」細分出的「短尾下目」的蟹類統稱,特徵為一對螯足跟四對(八隻)步足。正式中文名稱為堪察加擬石蟹的帝王蟹,生活在850公尺深的寒冷海裡,外觀可見的步足僅有三對(六隻),被生物學家歸類為「異尾下目」的石蟹科,跟寄居蟹的親緣關係更接近。事實上帝王蟹的螯足跟步足加起來確實有「十足」,但最後一對步足已經退化縮在背甲裡,因此不屬於螃蟹的一員。

Q2霸氣橫行外,也有蟹會「直直行」?

大部分螃蟹的頭胸部左右較寬、後半部較窄,四對步足位於左右兩側,且步足的關節僅能向下活動,因此行走時一側步足抓住地面,另一側推身體橫向移動。雖然可以緩慢向前行,但橫著走靈活度增加,移動速度快上許多,躲入狹長洞穴也更方便。

也有不是橫著走的蟹類,像是渾圓迷你的和尚蟹、背甲圓弧隆起的豆形皮拳蟹,就屬於可以「直直行」的蟹類。

Q3酥炸軟殼蟹是一種殼很軟的螃蟹?

軟殼蟹不是一個物種,而是換殼不久、殼尚未變硬的螃蟹。螃蟹一生大約會換殼十餘次,新的甲殼碰水數小時內就會硬化,剛換殼即把蟹帶離水並迅速冷凍,就是適合煎炸、可連殼帶肉一起吃的軟殼蟹,以藍蟹、梭子蟹等海蟹較常見。

Q4擬糞、吐泡泡、自割的蟹蟹行為學

蟹類_擬糞
攝影/黃毛

你在沙地上看過一顆一顆的小沙球嗎?那可能是蟹類留下的「擬糞」唷!擬糞不是糞便,而是從螃蟹口器中吐出的泥球。沙土含有藻類、微生物等有機物,蟹螯在進食時有如餐具,一匙一匙接連「吃土」,吞入其中的營養物後,再將無法消化的沙土吐出成球,以螯足移至地表上。

至於吐泡泡是因為螃蟹用鰓呼吸,需要生活在潮溼的地方,若環境乾燥導致呼吸困難,就會出現吐泡泡的狀況,沒辦法回到水中就有缺氧死亡的風險。自割則是牠們遇到危險的自保方式,藉由自斷蟹足爭取逃命機會,自割的部位經過多次蛻皮後,會重新長出蟹足。

Q5吃螃蟹禁忌好多,和OO一起吃會中毒?

農民曆的相剋圖中,毛蟹搭柿子跟花生仁皆毒。實際上是螃蟹的蛋白質與柿子內含的單寧酸容易凝結成單寧酸蛋白,在腸道不易分解吸收,共同食用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絞痛等症狀。花生仁則因油膩性熱,與寒涼的螃蟹一起吃容易腹瀉,並非食物中毒。至於蝦蟹與維生素C一起吃會產生砒霜(三價砷)完全是無稽之談,甲殼類內含的是無毒的有機砷,很快就會排出體外。

Q6螃蟹部位食用紅綠燈

螃蟹其實是低脂高蛋白的海鮮,即使正在減肥或控制體態者都適合食用,清蒸是最健康的料理方式,油炸、避風塘炒蟹都會增加熱量。

其中蟹黃跟蟹膏的脂肪跟膽固醇含量較高。但飲食僅占血液中總膽固醇含量的20 至30%,其餘由體內合成,因此血脂異常或膽固醇超標者還是可以酌量食用。此外,因螃蟹富含普林,痛風患者若處於緩解期可淺嘗,發作期切勿食用。

而螃蟹的鰓、腸、胃、心臟容易有細菌跟寄生蟲,應避免吃下肚。

Q7蟹蟹的金氏世界紀錄

金氏世界紀錄_甘氏巨螯蟹
(圖片出處/1920年6月《Popular Science》,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同樣是蟹蟹家族,也存在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懸殊差異。世界上最小的蟹僅有一粒豌豆大,是常與牡蠣或其他雙殼綱貝類共生的豆蟹。相反的,被誤稱為「殺人蟹」的甘氏巨螯蟹,據目前記錄竟可重達19公斤、步足展開長達四公尺。主要分布於日本周遭水深四百公尺處,也曾在臺灣東北角、花蓮七星潭外海現蹤過,相較於一般螃蟹僅有兩、三年的壽命,甘氏巨螯蟹可能具有百年以上的壽命,除了是世界上最大的螃蟹,也是最大的節肢動物。

參考資料=〈帝王蟹「非螃蟹」!專家曝:「牠」才是近親〉、〈大自然大不同:橫行世態——蟹化〉、〈張馨文 吃亦有道—軟殼蟹,折腳逼換殼是真假?〉、〈軟殼蟹是一個品種嗎?〉、〈從沙團子出發:臺灣股窗蟹生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