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塔
封面故事
修築舊「石」光,新屋石滬修復匠人

層層堆疊的石頭塔砌成圓弧型,將海岸線圍起成圈,利用潮水漲退把魚群困在堤岸裡,再用漁網或手叉網捕撈,這是上百年前傍海而居的先民發明的石滬捕魚技法,在漁業技術發達的現在已越來越少見,甚至因缺乏維護而荒廢、傾圮或消失,而在桃園有這麼一群人,每天不間斷的在海岸邊上重築、維護,讓新屋石滬群重現往昔風采。

宮前町砌石大溝
封面故事
大溝重見天光,水城臺北的當代可能

2019年10月底,雙連捷運站一號出口旁的小巷弄,因緊急路面工程搶修,讓一段約莫15公尺長、兩公尺寬的水道意外露出,第一時間引來鄰居圍觀,隨後更有社區耆老說這條水溝數十年前是自己小時候玩耍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水裡還不停跳出被開蓋驚擾的鱔魚和土虱,讓沒看過此景象的一夥人嘖嘖稱奇。

陳其澎
封面故事
滋養生活的水脈,讓桃園千塘再度發光

以飛鳥的視角,從空中俯瞰桃園──鑲嵌在翠綠田野、灰色道路、積木般建築之間的無數埤塘藍點,被《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形容「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20年來走遍大小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練就搭飛機、看空照圖都能逐一指認埤塘的能力,對他而言,認識桃園得先從埤塘開始。

泰北拌香料鵝
封面故事
發揚台菜為使命,創意玩轉禽類料理

以肉質軟嫩的宜蘭櫻桃鴨,取代紅面番鴨做成薑母鴨;將啤酒入菜,上桌時還會冒泡泡的啤酒三杯雞……這些和傳統台菜有點不同的料理,是「真心台菜」執行副總經理王聖堯的創意,為台菜注入嶄新氣象,炒熱話題。節目《型男大主廚》常任主廚吳秉承師傅是他的台菜技藝啟蒙師父,又跟隨前五星級飯店泰籍廚師李明芢學習泰國料理,多元的料理經歷讓他得以信手拈來,結合異國元素創作出精緻的創新台菜。

煙燻鴨賞的傳統大鍋
封面故事
蔗甜鹹香,鴨賞燻出宜蘭養鴨風情

蘭陽平原河川密布,水源豐富清澈,養鴨人家於焉產生。這些統稱「鴨母主」的養鴨人家把受精鴨蛋賣給孵化場,花費28天的工夫孵出小鴨,因誕生率很高,漸漸鴨子成群。傳統農家因物資缺乏,發展出「逃冬」的養鴨方式──大清早就趕鴨子進收割完畢的稻田,啄食掉在地上的穀子,傍晚再把鴨子趕回鴨舍。一大群鴨子怎麼趕?其中自然會出現一隻「鴨母王」,整群鴨子都跟著牠走。鴨母王怎麼認?農民也說不出一個道理來,應該是心電感應吧?

紅羽土雞 白肉雞
封面故事
知禽知彼派對,搭起友禽的橋梁

站在超市肉品展示櫃前,或是走逛傳統市場的時候,你的腦海是否曾閃過以下困惑──白肉雞、土雞、放山雞、烏骨雞選哪個好?薑母鴨要買哪種鴨來煮?小巧玲瓏的鐵蛋是什麼蛋?來到友禽俱樂部,不只解析家禽的品種、肉質及料理方式,還要帶各位分辨雞鴨鵝鵪鶉的差異,建立「友禽」的橋梁。

火雞肉飯
封面故事
嘉義味道地標,黯然銷魂火雞肉飯

在小小的嘉義市區,即有三百家左右火雞肉飯店,密集度遠高於便利商店,自清晨到凌晨的不同營業時段,造就了24小時都能吃到火雞肉飯的盛況,令人不得不佩服嘉義人對它的痴迷,而這一碗原生於此的飯品,已成這座城市獨有的味道地標。

料理餐桌
封面故事
手起刀落的質樸原味,民雄鵝肉料理記憶

2019年,改造家族經營一甲子的七星藥局後,臨路那側多了整面落地窗,正對著民雄鵝肉町的停車場,每逢週末或連續假日,停車場出入口必定會塞車。疫情期間被口罩、快篩追著跑的我們,瞥到窗外路況稍微打結,便曉得週末又到了,總是在混亂中驚呼,「啊,閣過一禮拜矣!」

燒臘
封面故事
「禽」有獨鍾,那些美味背後的故事

每天一睜開眼,開始煩惱早餐吃什麼,走進便利商店或巷口早餐店,雞蛋沙拉、卡啦雞腿堡都是熱門商品;午餐時間,鴨肉羹、燒臘便當也是不錯的選擇;晚餐和三五好友相約聚餐,來盤現切鵝肉配上小菜邊吃邊聊,好不熱鬧。選來選去,怎麼那麼多好吃的料理都和禽類有關係,在我們在享受美食之餘,也來聊聊那些美味背後的故事吧!

桂丁雞
封面故事
育種孵化到電宰分切,產銷一條龍的土雞王國

當高度商業化的白肉雞以鋪天蓋地之姿,幾乎蠶食世界各國的雞肉市場,「凱馨實業」力守臺灣的土雞文化,建置亞洲最大的有色雞電宰廠,並整合上游種雞場與孵化場,培育出臺灣首支由民間主導的土雞品種「桂丁雞」。同時於飼養端試驗草藥配方、降低抗生素使用,於通路端尋找星級餐廳合作,不僅串聯完整產業鏈,也成功打出品牌差異化。

鵪鶉
封面故事
不只產蛋,藏身檳榔園的鵪鶉生態基地

夜市的煎鳥蛋、佛跳牆的白煮蛋、淡水的小鐵蛋、觀光區的小茶葉蛋,小巧可愛又營養好吃,這些都是鵪鶉蛋。高居臺灣蛋品銷售第二名,土雞蛋還略遜一籌,可是為什麼菜市場、生鮮超市都買不到新鮮的鵪鶉蛋?外型像鳥,卻又像雞一樣飛不高的鵪鶉,其實叫聲意外地宏亮?一起來「鵪鶉之家」認識鵪鶉吧!

明美養鴨畜牧場
封面故事
美味從小培養,鴨鵝大軍來報到

炎夏時節,專售鴨鵝的芳苑肉品第二代老闆歐信宏,頂著大太陽與合作的養鴨畜牧場老闆陳奕廷,一起拿著長竹竿誘趕一批才十天大的小鴨入水池,雖然這不是歐信宏的每日工作常態,他卻清楚每一階段的飼養細節,必須兢兢業業,仔細小心,才能讓餐桌上有最美味的鴨鵝肉產品。

絲瓜水 刮痧
封面故事
比冷氣還有用,經典阿嬤牌涼夏祕笈

夏天越來越熱,坊間出現許多抗暑神器。在急凍包、小風扇、冰涼巾不斷進化之際,有些古早涼方依然經典不敗。本涼夏祕笈為你整理六個消暑好物,無論過去是否熟悉,都歡迎趁今夏試試這些阿公阿嬤時代沿用至今的正港抗暑神器(或是重溫回憶)。

西昌街224巷
封面故事
走訪萬華青草巷,來杯透心涼青草茶

對付酷熱難耐的夏天,來一杯降火氣的青草茶,入喉後心肝脾肺腎通體舒暢。青草是臺灣獨特的農業美學,可應用於飲、食、浴、聞,還能依照不同節氣調配適合的風味,從裡到外守護身心靈。

融合原民、泰式及粵菜風格的涼夏盛宴
封面故事
涼夏饗食開胃料理

炎炎夏日食慾不振,看到食物都沒胃口,只想窩在冷氣房喝飲料吃冰棒嗎?張克勤運用小農及當令食材,結合原住民、泰式、粵菜風格,帶來一系列冰沁清爽的創意開胃料理。不想出門沒關係,跟著食譜一起動手做,在家也能享受夏日美食饗宴,滿足口腹之慾。

海灘
封面故事
屏東沁涼法:山海是讓體感降溫的沙漠綠洲

恆春半島,這個太陽炙熱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南方,每年當南風登入鵝鑾鼻沿岸,「追暑」的人潮便一車接著一車到來,夏季泡在冰涼的水裡,絕對是人性根本的渴望。而對於這十多年來都堅持不裝冷氣的我,正中午的日頭偶爾會使家中宛如有條赤道,因此「消暑」無庸置疑成為我最必備的生活技能。

高雄婆婆冰
封面故事
河海呢喃的港都老埕故事

「港都認識王」創辦人黃祺瑋一如既往穿著花襯衫、戴頂漁夫帽在大街小巷穿梭,豆大的汗珠滑落臉頰。當他路過老字號「高雄婆婆冰」,店內大姊喊住他,「等我!拿杯烏梅汁給你啦!太熱啦!」自然流露好交情。他與地方創生團隊「叁捌地方生活」試圖挖掘高雄的美好事物,「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座因港而生的城市,為何叫作港都。」

新蘭西瓜
封面故事
西瓜成熟時,黑翅鳶看顧的盛夏涼意

半世紀以來,龍井瓜農總在春夏的大肚溪畔,揮汗扛起一顆顆嬰孩般的重量。
明明這麼深沉,竟一剖繽紛,或豔黃、或鮮紅。
明明這麼結實,竟一咬爽脆,既清甜、又水潤。
被豔陽孕育的涼意,能抵禦盛夏;被砂地培植的溼潤,能解除渴熱。
外體分量十足,內部卻輕爽宜人,西瓜這等消暑功力,有誰能敵?

蘆薈
封面故事
晶透彈嫩降火法寶,三代女力開拓蘆薈新可能

切開粗韌帶刺的蘆薈外皮,晶瑩柔嫩的葉肉滑入碗中,光看就讓人暑氣全消。長於熱帶與亞熱帶的蘆薈,抗旱且生命力強,是大自然賦予的解熱良方。臺南的蘇雪莉一家,二十多年前意外踏進有機蘆薈世界,如蘆薈般既韌且柔的祖孫三代,走出從臺灣到國際的農業女力之路。這段旅程,要從兩株在阿嬤花盆裡意外「發蘆」的費拉蘆薈苗(Aloe Vera)說起。

籃城好生活
封面故事
尋找埔里山城消暑涼意

即將進入酷夏收割季,埔里「籃城好生活」、同時也是「穀笠合作社」的三位夥伴吳宗澤、張森葳、夏秀慧,拿著平時下田的工具,以及自家田裡種出來的埔里放伴米,立於田埂間留影。他們因為喜愛農村生活,進而成為身體力行的青年農民,藉由一己之力,復興埔里的水稻文化。也趁著農暇之餘,帶著我們尋找這山城小鎮的消暑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