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有獨鍾,那些美味背後的故事

燒臘

文字/江懿文 攝影/Catty Wang、江懿文、王大偉

每天一睜開眼,開始煩惱早餐吃什麼,走進便利商店或巷口早餐店,雞蛋沙拉、卡啦雞腿堡都是熱門商品;午餐時間,鴨肉羹、燒臘便當也是不錯的選擇;晚餐和三五好友相約聚餐,來盤現切鵝肉配上小菜邊吃邊聊,好不熱鬧。選來選去,怎麼那麼多好吃的料理都和禽類有關係,在我們在享受美食之餘,也來聊聊那些美味背後的故事吧!

海南雞飯

從海南島發跡的海南雞飯,其肉質滑嫩伴著澆淋雞汁香氣四溢的米飯,搭配黑醬油、辣椒醬、薑蔥醬三種醬料,成了夏日最開胃的料理。它的起源地常被不少人誤會為新加坡,但其歷史可回溯到1936年,一名海南人到新加坡賣起雞飯開始,當時生意可圈可點,讓海南雞飯成了家喻戶曉的南洋美食之一。海南雞飯傳進入臺灣後,經過不斷改良或調整,配合臺灣人飲食習慣,有些店家會多附小菜或醃漬物,將兩國風情融合,更深入在地。

新港鴨肉羹

嘉義出產的鴨在臺灣養鴨市場占比極高,新港鴨肉羹也應運而生。早期新港很多外燴廚師,淡季時會在奉天宮廟前擺攤,賣鱔魚羹或花枝羹等小吃,但漁獲會因颱風天等因素影響價格,造成成本浮動,鴨肉成本低、貨源穩定,生炒鴨肉羹創始人黃金和便嘗試用鴨肉煮羹湯,沒想到鴨肉經大火快炒後不僅去腥還帶有焦香味,口耳相傳下,成了新港有名的小吃。

燒臘

街頭巷口常可看到燒臘店,玻璃櫥窗裡掛滿色澤油亮的油雞或燒鴨,是不少人的心頭好。燒臘在臺灣出現的時間點大概在1970至1980年代,有企業招募一群燒臘師傅來臺,推出燒臘便當或燒臘禮盒,蔚為風潮,隨後不少香港師傅在臺灣另起爐灶,燒臘店開始駐紮在臺灣各地。燒臘一般先用醬汁將肉醃製入味後再放到爐裡烤,形成皮脆多汁、口感肥美的佳餚。特別的是,蜜汁口味港式只將它運用在叉燒上,而臺灣則多了蜜汁雞腿,迎合在地口味,成了日常街頭美食。

參考資料:《好吃》〈來吃混血鴨!〉、故事〈【冷知識週刊】的四十四號:為什麼臺灣燒臘店這麼多?〉、自由電子報〈美式經典炸雞鬆餅〉、劉致新〈新年話鴨食〉、食力〈破解!「鹽水雞」到底是不是淘汰雞~〉、學術論文林崑狄《以田口方式探討茶焗蛋製程之最適條件》、上報〈日本拉麵哪個口味最受歡迎?為何這些日本拉麵名店最後都退出台灣?〉、自由時報〈新屋鵝肉 咬出名堂〉

海南雞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