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埔里山城消暑涼意

籃城好生活

「籃城好生活」的三位夥伴(左起)張森葳、夏秀慧、吳宗澤,立於自家的稻田中,為埔里描繪理想農村生活的藍圖,朝著生態概念村的模式發展。

文字/江明麗 攝影/黃毛

即將進入酷夏收割季,埔里「籃城好生活」、同時也是「穀笠合作社」的三位夥伴吳宗澤、張森葳、夏秀慧,拿著平時下田的工具,以及自家田裡種出來的埔里放伴米,立於田埂間留影。他們因為喜愛農村生活,進而成為身體力行的青年農民,藉由一己之力,復興埔里的水稻文化。也趁著農暇之餘,帶著我們尋找這山城小鎮的消暑涼意。

「十多年前,埔里的夏天是不用開冷氣的。」穀笠合作社的執行長吳宗澤,站在五層樓高的能高大圳飛瀑下,聊起小鎮的二三事。提到這兒的消暑祕境,吳宗澤總會說到能高大圳瀑布。這個跟埔里農業息息相關的水利設施,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相關規劃,直到國民政府於1965年開始興建,從遠至16公里外的仁愛鄉北港溪上游九仙溪引水而來,豐沛了埔里盆地大大小小的農田,讓原本沒有冬作物的山城硬是多了一季的收穫,知名的茭白筍、可口的水稻、紅甘蔗、花卉乃至於赫赫有名的大坪頂百香果,都受惠於能高大圳的灌溉。

農業的泉源 遊客的涼快祕境

對於被盛夏晒昏頭的外地客來說,甫抵達能高大圳時,只知道緊靠著瀑布邊,浸潤飛濺出來的水珠,先享受低溫的涼爽,才有餘力聆聽水圳的其他篇章。「瀑布總共有三層,全都是人工開鑿的設施,夏季水量豐沛時,連岩壁一旁的植物都會被水幕覆蓋,以前沒有設置欄杆的時候,當地人還會跳進水潭裡游泳。」曾經沿著瀑布旁小徑往上探查的吳宗澤表示,三層瀑布是為了緩衝高處水流下切力量的規劃,可以避免設備毀壞。

有水、無汙染的環境,讓瀑布周邊每年4到6月就有螢火蟲飛繞,有此美景,也讓南投縣政府在下方約六百公尺處規劃能高親水公園,水源取自能高大圳,無論是在地鄉親或是外地遊客,都能在這裡踩水嬉戲,周圍綠林環繞,風景非常清幽。

大圳的水流伏行於山腰之間,下山在眉溪小遇阻礙,水利設備採用虹吸原理讓水圳過岸,使得左右兩岸的農田能吸水潤澤,這個施作可以透過眉溪左岸的倒虹吸工出水口觀察,當地特別打造一條雙臂寬的小水圳,水流清澈,深度及膝,常有居民到此納涼,大人泡腳,小孩套住游泳圈玩起漂漂河,一派悠閒意,也是吳宗澤私房的口袋避暑名單。

向老農學來的避暑智慧

與吳宗澤同是穀笠合作社創辦元老的張森葳,提起停駐埔里的契機:「2012年某間知名企業想在埔里設廠,掀起農地農用的議題。我們那時參與相關的活動,也與埔里農民建立良好關係。」幾個暨南大學的學生因為地緣關係,漸漸喜歡這座小鎮的生活感,畢業後決定留居埔里,針對農事進行一連串的協助與規劃,「首先捲起褲腳下田插秧、割稻。」張森葳笑著說,水稻文化是埔里行之有年的農務,對於有興趣踏入農業的年輕人來說,門檻較低,「我們把農民當老師,以學習種植水稻融入他們的世界。」2014年成立穀笠合作社,引導農民採用友善農法,並創立「放伴米」品牌,也希望搭起留鄉的諮詢平臺,吸引更多青年進來埔里。

與另一位夥伴家達管理一處七分田的夏秀慧,大家都暱稱她夏慧,目前已經是一位真正的農夫,她與吳宗澤、張森葳都是外地來的青年,在實作方面,她執行得非常徹底。「現在快要進入7月的收割季,田裡的工作就是灌溉、拔草、堵老鼠洞,以及微生物觀察。」沒怎麼晒黑的夏慧是個愛漂亮的農夫,稻米要種,防晒也要做,袖套、斗笠必備,清晨出門,最慢10點收工,這是她的避暑撇步,也是從老農身上學得的工作智慧。農閒時,她會騎單車往向善堤防旁的生態蓮花池,迎著風納涼,享受自己賣力一日後的休息時光。

能高大圳
能高大圳是埔里農業灌溉非常重要的設施,也是熱季消暑的好去處,站在五層樓高的飛瀑下,可以體驗清爽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