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溪小祕境
封面故事
無形卻有情,那些圳溝的生活記憶

小時候外公、外婆的田在郊區,一個走路可以到達的地方。大人們總忙碌著菜園裡的農事,我就在旁邊的溝圳或玩水、或泡腳,自得其樂。

獅子頭圳第二幹線中脊
封面故事
鄉間水路,立農於水的美濃圳路

荖濃溪從玉山陡峭東峰汩汩流下,急流沿中央山脈蜿蜒曲折,緩和流入美濃平原漫地伏流,被獅子頭圳束集起來,水圳支線滋養土地和人情。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佇立在沙洲,遙望彼岸荖濃溪主流,奔騰溪水浩浩湯湯,他又順水圳水路走入村庄水橋,「這流水可能剛和我們見過面。」這美濃男人的家鄉話很浪漫。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2年9月號 水鄉澤農

始於雨,終於海,路徑變化萬千。水是天地的旅者,於地表流浪時潤澤了我們,從直接掬水清洗解渴,到生活各種所吃所用,水都不可或缺。

宮前町砌石大溝
封面故事
大溝重見天光,水城臺北的當代可能

2019年10月底,雙連捷運站一號出口旁的小巷弄,因緊急路面工程搶修,讓一段約莫15公尺長、兩公尺寬的水道意外露出,第一時間引來鄰居圍觀,隨後更有社區耆老說這條水溝數十年前是自己小時候玩耍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水裡還不停跳出被開蓋驚擾的鱔魚和土虱,讓沒看過此景象的一夥人嘖嘖稱奇。

陳其澎
封面故事
滋養生活的水脈,讓桃園千塘再度發光

以飛鳥的視角,從空中俯瞰桃園──鑲嵌在翠綠田野、灰色道路、積木般建築之間的無數埤塘藍點,被《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形容「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20年來走遍大小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練就搭飛機、看空照圖都能逐一指認埤塘的能力,對他而言,認識桃園得先從埤塘開始。

籃城好生活
封面故事
尋找埔里山城消暑涼意

即將進入酷夏收割季,埔里「籃城好生活」、同時也是「穀笠合作社」的三位夥伴吳宗澤、張森葳、夏秀慧,拿著平時下田的工具,以及自家田裡種出來的埔里放伴米,立於田埂間留影。他們因為喜愛農村生活,進而成為身體力行的青年農民,藉由一己之力,復興埔里的水稻文化。也趁著農暇之餘,帶著我們尋找這山城小鎮的消暑涼意。

鄉間小路4507走溪邊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7月號 走溪邊tsáu khe-pinn

曾經,我是一條野溪,經歷過跌宕起伏、流過蜿蜒曲折、見過平靜和緩。最近,有些人開始關心我健不健康,或是把我曾有的美好告訴更多人。我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恢復往昔的樣貌與活力,但我相信,只要人類願意來溪邊走走,細聽我的美麗與哀愁,也許就能找出新的共生方式。

新聞
水脈、糧脈、錢脈,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後何去何從?

農委會欲將全臺 17個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納入未來成立的「農村及農田水利署」,雖然昨天有近萬水利會會員上街抗議,國民黨也強烈反對,但立法院仍挑燈夜戰,凌晨 12點 10分左右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修正案。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水圳故事】張文亮:重踏客家人在北台灣的開發線

那是一支住在中國黃河畔的古老家族,歷經多少的烽火,只是不肯向敵人屈服。離開家鄉,遷移到南錘,在兩廣的丘陵山地裡,重尋自由的生機。遷移是他們的特徵,「客」家成為他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