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水 刮痧
封面故事
比冷氣還有用,經典阿嬤牌涼夏祕笈

夏天越來越熱,坊間出現許多抗暑神器。在急凍包、小風扇、冰涼巾不斷進化之際,有些古早涼方依然經典不敗。本涼夏祕笈為你整理六個消暑好物,無論過去是否熟悉,都歡迎趁今夏試試這些阿公阿嬤時代沿用至今的正港抗暑神器(或是重溫回憶)。

西昌街224巷
封面故事
走訪萬華青草巷,來杯透心涼青草茶

對付酷熱難耐的夏天,來一杯降火氣的青草茶,入喉後心肝脾肺腎通體舒暢。青草是臺灣獨特的農業美學,可應用於飲、食、浴、聞,還能依照不同節氣調配適合的風味,從裡到外守護身心靈。

融合原民、泰式及粵菜風格的涼夏盛宴
封面故事
涼夏饗食開胃料理

炎炎夏日食慾不振,看到食物都沒胃口,只想窩在冷氣房喝飲料吃冰棒嗎?張克勤運用小農及當令食材,結合原住民、泰式、粵菜風格,帶來一系列冰沁清爽的創意開胃料理。不想出門沒關係,跟著食譜一起動手做,在家也能享受夏日美食饗宴,滿足口腹之慾。

海灘
封面故事
屏東沁涼法:山海是讓體感降溫的沙漠綠洲

恆春半島,這個太陽炙熱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南方,每年當南風登入鵝鑾鼻沿岸,「追暑」的人潮便一車接著一車到來,夏季泡在冰涼的水裡,絕對是人性根本的渴望。而對於這十多年來都堅持不裝冷氣的我,正中午的日頭偶爾會使家中宛如有條赤道,因此「消暑」無庸置疑成為我最必備的生活技能。

高雄婆婆冰
封面故事
河海呢喃的港都老埕故事

「港都認識王」創辦人黃祺瑋一如既往穿著花襯衫、戴頂漁夫帽在大街小巷穿梭,豆大的汗珠滑落臉頰。當他路過老字號「高雄婆婆冰」,店內大姊喊住他,「等我!拿杯烏梅汁給你啦!太熱啦!」自然流露好交情。他與地方創生團隊「叁捌地方生活」試圖挖掘高雄的美好事物,「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座因港而生的城市,為何叫作港都。」

新蘭西瓜
封面故事
西瓜成熟時,黑翅鳶看顧的盛夏涼意

半世紀以來,龍井瓜農總在春夏的大肚溪畔,揮汗扛起一顆顆嬰孩般的重量。
明明這麼深沉,竟一剖繽紛,或豔黃、或鮮紅。
明明這麼結實,竟一咬爽脆,既清甜、又水潤。
被豔陽孕育的涼意,能抵禦盛夏;被砂地培植的溼潤,能解除渴熱。
外體分量十足,內部卻輕爽宜人,西瓜這等消暑功力,有誰能敵?

蘆薈
封面故事
晶透彈嫩降火法寶,三代女力開拓蘆薈新可能

切開粗韌帶刺的蘆薈外皮,晶瑩柔嫩的葉肉滑入碗中,光看就讓人暑氣全消。長於熱帶與亞熱帶的蘆薈,抗旱且生命力強,是大自然賦予的解熱良方。臺南的蘇雪莉一家,二十多年前意外踏進有機蘆薈世界,如蘆薈般既韌且柔的祖孫三代,走出從臺灣到國際的農業女力之路。這段旅程,要從兩株在阿嬤花盆裡意外「發蘆」的費拉蘆薈苗(Aloe Vera)說起。

籃城好生活
封面故事
尋找埔里山城消暑涼意

即將進入酷夏收割季,埔里「籃城好生活」、同時也是「穀笠合作社」的三位夥伴吳宗澤、張森葳、夏秀慧,拿著平時下田的工具,以及自家田裡種出來的埔里放伴米,立於田埂間留影。他們因為喜愛農村生活,進而成為身體力行的青年農民,藉由一己之力,復興埔里的水稻文化。也趁著農暇之餘,帶著我們尋找這山城小鎮的消暑涼意。

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陳怡君
封面故事
擊退暑氣與媽媽的鬱結,麻芛找回巧婦自信

每到夏天,臺中人便要喝碗剔透翠綠的麻芛湯,由內而外地消暑;不過麻芛其實並非臺中人專利,在日治後期、民國前期,臺南靠海的鄉鎮曾種植一萬多公頃黃麻,學甲的大灣里更是集中。50年後,大灣里的年輕媽媽陳怡君創辦「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要讓媽媽們打開家庭與就業的鬱結,還要推廣麻芛與與黃麻沁人心脾的舒心涼意。

鄉間小路島內涼感季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2年7月號 島內涼感季

炎夏豔陽把臺灣烘成一顆烤番薯,番薯島民半夜熱到失眠,醒來滿身大汗,穿著短褲無袖迎戰酷暑,出外立刻被發燒的空氣吻上臂膀,急急喊「好熱」投降。面對討人厭的悶熱,還有什麼自然涼方可以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