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 ∼ 2002,原名卡特琳.瑪麗–愛妮絲.法.德.桑法勒)是20世紀著名的法國雕塑家、畫家,同時也是導演。
《羊之木》是日本導演吉田大八的作品,獲得釜山國際影展評委會大獎,2018 年上映。電影主要是描寫日本由於犯罪人數過剩,加上鄉鎮人口流失問題,提出了新的假釋制度,六名假釋犯被安排到海邊小城市重新生活,負責接待他們的市公所職員月末一,也因此和他們勾扯出一連串的故事發展,替原本看似安寧的小城市,帶來陣陣波動。
8月底到9月初,臺灣連續多日下起豪雨,最初的幾天雨下得太急導致南部成災,之後又輪到北部遭殃,湊上年底就要大選,天災人禍的爭執不休,鬧得全臺沸沸揚揚;在雨尚未停歇的時刻,如何才能遠離這些比雨水還要黏膩的口水呢?
雖說臺灣地狹人稠,但只要花點心思、並具備迷路的勇氣,還是可以發現許多無人祕境。暑假期間,和兩個孩子一起做這件事情更是有趣,他們會認真的陪我看電子導航地圖,還會緊盯每一個要轉彎的路口,原因是媽媽天生沒有方向感,他們得做我的好旅伴,才能平平安安回家。
剛上國中的大兒子,7、8月暑假期間每天都在倒數童年的消失,他打球、去公園溜冰,隨意的看書,用Minecraft蓋他想像的世界,偶爾背背英文單字,這樣鬆散的日子,他說是為了回味童年。
《這時對,那時錯》是韓國導演洪常秀編導的作品,影片獲得第68屆盧卡諾電 影節金豹獎。電影由兩部分組成,男主角韓春秀是一位電影導演,因為影展的關係來到水原市,邂逅了年輕女畫家尹熙敬,兩人經由一日的相處,逐漸拉近彼此距離,不過當熙敬知道導演已經結婚後,十分傷心且失望。第二部分,則是相同的故事,但卻有完全不同的結局。
世界總是對男孩說:勇於突破、追求夢想、大破大立、不要在乎他人眼光!然後對同年齡的女孩說:認命些、溫順些、要注重名節、要為妳的家人(其實就是丈夫和小孩,絕對不是為了娘家媽媽)犧牲⋯⋯族繁不及備載。
近日看的書是《俠隱》,書評說那是一本充滿中國北京食味的書,也是作者張北海先生當年在北京的吃喝記憶,與那時代遇上戰爭發生的種種人生變遷。我們在描述食材或食物時,多會用小時候的記憶、媽媽的手路、故鄉的味道來敘述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美國導演肯尼斯・洛勒根(Kenneth Lonergan)2016年的作品。電影描述主角李・錢德勒因為自己的疏忽,釀成一場令人唏噓的家庭悲劇後,決定放逐自我,遠離家鄉曼徹斯特,到波士頓當名黑工,但哥哥喬的意外猝死,讓李為了處理喪禮和姪子的生活安排,不得不回到這個傷心地。
日前帶6歲女兒去臺北洽公,晚上難得母女單獨用餐,於是攜她去夜市玩彈珠檯、夾娃娃,並選了一間平價鐵板燒吃晚餐。我原本就對外面餐飲業使用米的態度不多存希望,這家的米飯也如同所想,烹煮看來隨便、盛裝也隨便,白米一小坨黏著飯碗邊緣很快就被送上桌。
《她不知道那些鳥的名字》是日本導演白石和彌的作品,改編自沼田真帆香留的同名小說,劇情描述北原十和子和大她15歲的佐野陣治同居多年,不但念念不忘前男友黑崎,還繼續暗自勾搭有婦之夫水島,直至警方上門調查黑崎的失蹤案件,事情的真相才逐漸展開。
《親愛的外人》是日本女導演三島有紀子的作品,改編自直木獎暢銷作家重松清同名原著小說,電影描述了男主角信結束一場失敗的婚姻後,和帶著兩個女兒奈苗重組家庭
春夏交接,天氣有時燥熱得令人難受,正想拿起冰涼啤酒時,氣象預報又提醒即將轉涼。這種不知道要穿長袖,還是該準備收冬被的季節,就算有些氣喘的小毛病,我還是忍不住對冰涼啤酒的喜愛。
在我的飲食記憶中,小時候家裡一直沒有使用豬油的習慣,但外婆吃的一些糕餅,常常是那時代西門町某家老店購得,「酥起足」(中國北方用語,用來稱讚酥皮蓬鬆、香氣足)是外婆選購的優先條件;後來才知道,酥起得足的點心大多用的是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