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吃飯】吃好不吃飽

想吃甜點的時候,就要吃「好的」甜點。巴黎LV咖啡館甜點師Maxime Frédéric去年底和家人合開的麵包店Pleincoeur,店裡有和LV咖啡館一樣精緻的蛋糕。

想吃甜點的時候,就要吃「好的」甜點。巴黎LV咖啡館甜點師Maxime Frédéric去年底和家人合開的麵包店Pleincoeur,店裡有和LV咖啡館一樣精緻的蛋糕。

文字╱攝影 何桂育

我們常常讀到一些「法國女人吃不胖」的文章,但法國料理重奶油的傳統,怎麼可能吃不胖?像早餐的可頌麵包要好吃,奶油是它最重要的靈魂。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法式料理的量很少,所以法國人吃不胖?還是法人的運動量較大?

莫里哀的喜劇《吝嗇鬼》第三幕,貪婪小氣的主人翁哈帕貢請客吃飯,卻要求他的廚師在不花錢的情況下準備菜餚。廚師覺得宴客餐點就是要豐盛,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下,廚師和主人哈帕貢吵了起來,最後哈帕貢的管家瓦萊爾跳出來對廚師說:「主人邀請賓客赴宴是為了用食物謀殺他們?去讀一些關於健康的訓誡或問問看醫生,就知道暴飲暴食是否對人體有害。」

聽到管家瓦萊爾站在他這邊又講得頭頭是道,吝嗇鬼哈帕貢喜出望外的連忙點頭稱是。瓦萊爾則繼續說:「主廚,您和您的同行請切記,餐桌上滿滿的肉是很危險的,友善接待賓客的方式是節制飲食,像古人說的,吃飯是為了活著,而非活著為了吃飯!」

「吃飯是為了活著,而非活著為了吃飯。」莫里哀在三百多年前寫下的這個名句,據說是源自蘇格拉底勸誡的格言,拉丁原文是「Ede ut vivas, ne vivas ut edas」。這句話在十七世紀以喜劇反諷的方式出現,到了現代,卻成了法國健康飲食的方針,我們入口的一切都關乎身體的健康,就像法國美食家薩瓦蘭(Savarin)曾經說的:「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

所以現在不少法國人的飲食原則是「吃好不吃飽」,吃飯不是為了吃飽。而「吃好」,可以是吃得健康,也可以是吃得美味。以食肉來說,動物性蛋白質可以不用餐餐都有,但是要吃的時候,與其去超市購買低廉卻低品質的肉品,還不如去肉鋪選一塊上好品質的牛肉或放養雞。可以不吃,但要吃就要吃好。

「飲食有度」看起來是現代人的養生觀念,但基督教早在西元四世紀就將貪吃定為人類的七原罪,和傲慢、嫉妒、懶惰、憤怒、貪婪和情慾並列。西元六世紀時,教宗額我略一世(Grégoire Ier)宣布, 如果有以下情況就是犯了宗教上的貪吃罪: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沒有好好控制,在不該吃飯時吃東西、尋找美味的食物以滿足「無恥的味蕾滿足」、渴望滿足味蕾的醬料、吃的比你需要的多,或是飲食雖然有度,但想吃的慾望太大。到了十三世紀,神學家聖托瑪斯阿奎那(Thomas d’Aquin)又再次強調了貪吃的原罪,也更簡短的畫了貪吃原罪的重點:吃太早、吃太貴、吃太多、吃得太不耐煩或吃得太有品味。

深入理解了基督教的七原罪後,就知道在沒有改信新教而始終維持天主教的法國,為何「貪吃」至今仍是負面的形容詞,還有為何法國人除了正餐之外,沒有吃零食或宵夜的習慣。雖說現代法國是世俗主義國家,但生活與文化仍有宗教遺留下來的傳統。

Pleincoeur 的麵包亦很美味,價格雖然較一般麵包店高,但既然要吃甜食了,就要吃好的甜食。
Pleincoeur 的麵包亦很美味,價格雖然較一般麵包店高,但既然要吃甜食了,就要吃好的甜食。

作者 何桂育 Kuei Yu HO

旅法設計師,經營以巴黎各種藝術、時尚與設計展演第一手報導的臉書專頁「巴黎不打烊」。另外同時經營以法國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Podcast和以法國飲食文化和展覽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