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綿繩串起的大蛤飯,又被我們暱稱為「貝殼粽」。
飲食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清明時節的大蛤飯

除了過年可以領紅包之外,我最期待的節日就是清明連假。不只有兒童節的活動,還有在這個時節才難得能吃到的「大蛤飯」。大蛤實為淺蜊,盛產於澎湖潮間帶,棲息在柔軟的黑沙泥地中,外觀呈長橢圓狀,殼上有明顯的紋路(成長紋),最大可以長到六至八公分,因此被稱作大蛤。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在倫敦找到臺灣夏日果味記憶

倫敦的夏日水果標配是當季的草莓。這裡的人吃草莓不淋煉乳,除了空口吃,有時候也配點鮮奶油撒砂糖。眾人多譏英國食物貧瘠,但這裡的自產草莓確實香甜多汁且價格不貴。在臺灣長大的我雖非常喜歡草莓,但只有少數時刻有幸食個幾顆;草莓是臺灣冬天的味道,在英國卻是夏日水果,總讓我感到時空紊亂。

澎湖的花枝丸炸得香酥可口。
飲食
【隱味食肆】高雄的澎湖味

當我走進高雄市的海慶澎湖海鮮餐廳時,發現櫃檯旁黑板上寫了密密麻麻的訂位資訊。上面寫著:七美林先生、望安陳小姐、桶盤黃先生等等,我好奇問:「有這麼多來自澎湖各地的人到高雄聚餐?」店家秒解答:「那是包廂名啦。」

《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植物系.食旅日誌】最好的時光首圖。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最好的時光

曾經,我寫過一篇短文,名為〈最好的咖啡館〉,收錄在我的第一本書中。文章大抵是在說,外出用餐找館子或咖啡館蹓躂時,經常碰壁,得不到滿足,最後選擇回家烤餅乾煮奶茶、與先生回歸居家生活的故事。寫下那篇文章,距離現在已有七年,這七年間我輾轉去了美國與歐洲旅居,小孩也長大到能為我沖咖啡切水果的年紀,再次回到臺北定居,與當初已大不相同。

某一年包的芋頭粽。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粽子的逆襲

我自小不愛吃粽子。身為臺灣人,不愛吃粽大概算是異端。我們家沒有親手包粽子的傳統,但從沒少吃過。每到端午前後,冰箱總會塞滿父母各方親友送來的粽子,諸如「母親同事的媽媽親手包的」、「爸爸同事買來的名店」。父母都是愛吃粽的人,不分南北款式全都笑納,獨我看著粽子山是暗暗叫苦,煩惱接下來不知道要連續幾天都吃粽子。

冬鄉小廚的遼寧鍋主打抽刀肉。
飲食
【隱味食肆】強勢回歸的抽刀肉

在從前的中國遼寧省遼陽市,有一個大漢左肩架長凳、右肩揹豬肉,沿街喊:「吃酸白菜鍋──」雖這麼喊,但他兜裡才沒有什麼酸白菜,只有一塊四四方方燙熟的五花豬肉,這燙肉會放在木架上塑型成工整樣貌。貧困年代豬肉少,但家家戶戶都有酸白菜,這豬肉便是配鍋必備。

【植物系.食旅日誌】蔬菜本味首圖。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蔬菜本味

每次覺得蔬菜量攝取不夠時,解決良方就是吃鍋。嬌嫩的葉菜一入滾滾湯汁便姿態放軟,鮮甜可口地在鍋裡閃閃發亮,等待有情人領回。可以大口享用新鮮蔬菜,是我認為一頓大餐該有的重要元素。大約從懷孕後期開始,隨著購買菜量和在家自煮的次數增加,便決定直接訂購每週固定配送到府的時令蔬菜箱。

荷包蛋醬油是美味的白飯殺手。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最簡單的白飯最難得

小時候明明每天吃飯,但對碗裡的米飯一點都不上心。直到某次節食減肥多日,吃了一盒排骨便當,或許是太久沒吃,才終於認識到米飯的好味道。米飯立體又軟Q的口感,可以用筷子夾起來的剛好黏度,再搭配排骨完美平衡的鹹度,那一瞬間我從不識食物滋味、吃飯時如坐針氈只想快點下桌去玩的屁孩,變成愛上食物、每天只期待吃飯的大人。

狗母魚丸海菜湯。
飲食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深夜的狗母魚丸湯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澎湖的春天偶爾還是會吹起微涼的北風。還記得週末搭晚班飛機回家,頂著寒風鑽進屋裡,正要喊母親一聲時,她早已端著一碗熱騰騰的狗母魚丸海菜湯迎來。母親總是惦記著孩子的喜好,每當知道我要回家後,她便大張旗鼓至市場採買食材,下廚做我愛吃的料理。

翠綠的佛手瓜炒蛋。
飲食
【隱味食肆】離散者的家宴

近幾年臺灣很流行私廚,有些熱門的店家要隔上好幾個月才訂得到;然而,比起私廚,我認為更難能可貴的是家宴。除了要端出美味的菜色,還得自我揭露,跟大家分享家族中的私密故事。我日前就在新北市華新街一家名為「三季」的預約制餐館,嘗到了以食物為引子的家族遷移故事。

餐車。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餐車美食學

西裝筆挺的年輕小伙子,提著公事包與街口銀色早餐車老闆問早,從老闆手中接過牛皮紙袋,迫不及待地拿出貝果大口一咬。白色奶油乳酪從麵包邊緣溢出,他隨性坐在路旁座椅,享用著熱咖啡,紙杯上頭金色印刷字體寫著──We are happy to serve you.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回味米豆粥

對廚師來說,每個工作過的廚房都是一個彼時的家。而和家有關的回憶,往往是從一道菜、幾個特別時刻、兩三個人的故事說起。早餐的餐期服務匆匆結束了,負責冷檯早班的S是位白淨高䠷的舊金山小伙子,陽光男孩的笑容帶點迷人雀斑,迎面走向我在地下室廚房備料的工作檯邊,要我張開嘴。

冷蝦配冰啤酒。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臺灣西班牙海鮮對決戰

年初失業,憤慨又頹喪地窩在家裡數日,食慾尚在,但就是瞇著眼還看不清目標。這時西班牙友人馬力歐問我要不要春天與他回鄉參加家族大事──表姪受洗禮。原本推託著不要,人生谷底見誰都丟臉。「你來的話帶你去吃便宜又好吃的海鮮。」這時有點動搖,「我們西班牙海鮮比你們臺灣好吃喔!」這下我從病貓變猛虎,氣急敗壞立刻訂了機票,怎麼可能會有比臺灣好吃的海鮮呢,我得親自去吃一趟才有立場辯駁。

口味道地的亞參叻沙
飲食
【隱味食肆】他鄉味,家鄉味

疫情期間是馬來西亞小吃店崛起的契機。當時臺灣施行隔離政策,異鄉遊子回不去,想家鄉味都要想瘋了,小店於是一家一家地開。濱城人楊鈦州經營的「爹爹廚房」也在其中之列,不同的是,多數店家選擇開在都會區,他卻開在宜蘭縣冬山鄉。我問他:「為什麼來到冬山?」他說:「這裡像我的家鄉。」

將雞肉切片後盛盤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在英國煮一場臺灣尾牙(下)

(上篇提要:自告奮勇在英國辦一場臺灣尾牙,沒想到困難接踵而來:20公斤未去毛的生猛豬耳朵、滿滿一箱整隻未剁開的帶毛豬腿以及十幾條完整未處理的魚,到底這場尾牙能否平安度過、化險為夷?)最讓人緊張的當然還是我那一大鍋佛跳牆。在倫敦找不到合適的甕(就算找到大概也沒預算),基於相同理由也省了鮑魚與蹄筋。但我還是找到韓國超市的螺肉罐頭,鹹甜調味吃起來莫名有鮑魚味,拿來代替十分合適。

澎湖炸粿的基本款,上頭一定要有整隻狗蝦。
飲食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狗蝦炸的靈魂是高麗菜啊

每個澎湖人心中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療癒食物,對愛吃的我來說,能療癒身心的美食很多──冰花沙拉、海膽炒蛋、蒸蟹、紫菜冬粉等季節限定菜色,就像是餐桌上的風物詩一般,提醒著我四季更迭。不過若要找一個每次回家都一定要吃到的,那就是被我家暱稱「狗蝦炸」的傳統小吃──炸粿。對炸粿這個名詞感到陌生嗎?

周文軍用日本味醂、檸檬烹煮車輪茄,別有一番風味。
飲食
【隱味食肆】彰顯自我的原住民菜

周文軍用日本味醂、檸檬烹煮車輪茄,別有一番風味。一提到原住民的食材要素,好像脫離不了阿拜、刺蔥、馬告、羅氏鹽膚木等。那次去嗡嗡私廚,發現他提供的不是過度修飾或誇飾的原住民菜,也不符應外地人的刻板印象,而是如實地彰顯自我。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咖哩可貴自由更高

那年春天,疫情在臺灣突發猛進,第一次嘗到了自主封城的滋味。避開人潮、足不出戶,靠著和小農訂購時鮮蔬果,一家三口蝸居山林住所長達好幾週的時間。在好友的建議下,我第一次嘗試在社區裡賣起餐盒,不單單是受困在家想磨練廚藝,另一層面是可以提供嗷嗷待哺卻無處可解饞的山區食客們,一個因應時局的外食選擇,是餐飲人的服務心作祟,需要好餐點的時刻怎麼可以缺席?

清蒸鱸魚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在英國煮一場臺灣尾牙(上)

去年主管會議上,我跟老闆提到臺灣的公司年末會辦尾牙,老闆聽了很有興趣,興沖沖的說我們也來辦一場。身為倫敦少數賣臺灣菜的餐廳,給員工們辦場尾牙吃個辦桌都不為過,但要找個總舖師就頗具挑戰性。眼看時間不多,我自告奮勇說那我來煮吧。

加上酸瓜燉煮的土魠魚,永遠是我家餐桌上最迷人的一品
飲食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冬日餐桌最迷人的一品

每年冬季是土魠魚洄游至澎湖海域的季節,其身型結實,吃起來不但鮮甜細緻,更因為適度的油脂成為老饕口耳相傳的高級夢幻魚。這時期魚市的話題總少不了今年魚價又如何飆升、土魠拍賣價創新高等等。正是因為這樣的高經濟價值,讓漁民顧不得澎湖冬季的十級風,就算漁船出海被吹得左搖右晃,還是奮力撒網,希望能將「海中白金」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