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究小食】瀕臨絕種的臺灣小吃

文字.攝影/范僑芯(佐餐文字)

某天,我在彰化車站附近浪流連的時候,總覺得有個影子隔三岔五就會出現,仔細盯住一看,原來是狀元糕小攤,這是我在其他縣市少見的美味。

狀元是啥?可能很多年輕的小夥子聽都沒聽過,但香港星爺總知道了吧?龍祥電影台經常反覆播送香港懷舊電影《武狀元蘇乞兒》,周星馳飾演主角蘇察哈爾燦,為獲紅塵女子如霜的芳心,決心上京趕考武狀元,但扶不起的阿斗一旦沒扶好,反而摔得更慘,狀元沒考成,最後落魄成為乞丐。如此淒美的愛情故事實在令人動容,害我都想從臺灣海運整貨櫃的狀元糕過去,為他的流年不利添添好彩頭,說不定吃完臺灣狀元糕,蘇乞兒就懂得怎麼寫自己的名字了呢!

老一輩總說,若想登科及第,就得吃狀元糕討個吉利,但家人可能是對我從來沒有期盼,中榜或落榜皆隨緣,所以我從未領會過狀元糕的喜氣。在好奇心先生的促使之下,我遂買小盒嘗鮮,接下來的故事,簡直是令人欲罷不能的言情小說。正所謂「沒吃是殘念,吃過會懷念」,大抵就是如此!氣韻芬芳的米香,摻雜著幸福微甜的芝麻或花生雜糧穀香,簡單的滋味如同細水長流的戀愛,令人難分難捨。熱著吃暖口舒心,冷著吃彈牙有勁,想來我已被「狀元糕狂熱症候群」感染。

相傳,一名清寒的書生準備進京趕考,為得盤纏因而設攤賣糕點,其後他金榜題名,有幸覲見皇帝時,將其進獻,沒想到皇帝歡喜至極,就御賜其名為狀元糕。民間故事總是充滿傳奇,而且絕對要與大人物沾上邊才算得體光榮。這樣的傳說我們無法考證,但可以確知狀元糕是隨移民漢人而來。

重點是,臺灣的狀元糕,何以獨樹一幟?

首先就形體而言,臺灣狀元糕的風格實在明顯。有別於中國的狀元糕或方或長的形狀,臺灣狀元糕的器具小巧可愛。木雕師傅以手工實木雕刻成深邃長圓柱,頂著一小蓋,像極狀元小高帽,獨具匠心。據聞,如今手工雕刻的器具已然難尋,許多小攤所承襲的器具,無疑是上代老師傅留下的傳家之寶,十足珍貴。

接著便是原材料的差異。原版的狀元糕大多以糯米摻在來米調和而成,部分小攤亦使用純在來米,講究的還強調必須採用存放半年以上之老米,各家有各家說法及配方。不過,自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先生1922年在臺北竹子湖培育新稻種,並試種成功之後,市面上始得出現蓬萊米。這項創舉無疑撼動農業界,相較秈稻在來米,稉稻蓬萊米的口感更勝,有著秈米糯米參半的口感特性,在成品保溼度上有著顯著的差異。正因如此,狀元糕祕製配方的神祕性大幅降低,幾乎人人都能使用蓬萊米製作狀元糕,成為臺灣狀元糕另一亮眼的特色。

PROFILE

范僑芯 不是很勤儉但很硬頸的客家人。畢業於法國巴黎斐杭狄高等廚藝學校,踏上想不開的廚藝之路。為了追尋臺灣飲食文化的根本,秉持著以農為本的精神,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陰錯陽差開啟寫作人生,以粉絲專頁「佐餐文字」闖蕩江湖,著有《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分享各式珍饈故事,展開執筆持刀的生活。

獨具匠心的木雕狀元糕器具,現已逐漸失傳,行行狀元糕的糕模是上輩師傅留給囧玩哥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