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呂宛霖
東北季風呼嘯,小島上的農作物依著硓[石古]石牆,抵抗鹹水煙扎根生長,在這樣深秋轉入寒冬的蕭條時節裡,與一般農作物相反,紫菜正牢牢抓著海岸玄武岩面,在強風巨浪及寒流的滋養下快速長至黑絨絨一片,愈冷愈是茂盛,也衍生出澎湖獨有的「黑金」經濟。
澎湖野生紫菜的產區不多,在馬公鎖港灘頭外圍、姑婆嶼、東西嶼坪、花嶼都能見到,其中姑婆嶼這座無人島的野生紫菜,不但量多,品質又佳,經濟產值很高,最富盛名。紫菜採收期間約莫在農曆年前,阿嬤這一輩的人總戲稱海菜是「綠金」,土魠魚是「白金」,紫菜是「黑金」,這三金是澎湖人的「年終獎金」,如果豐收就能過個好年。每年第一次採收的野生紫菜又被稱作「頭菜」,香氣好又厚嫩,口感最佳,是紫菜的上品,也是老饕們搶著嚐鮮的珍貴品項,價格不斐。
有趣的是,紫菜長在海岸邊可不是人人都能隨意採。像是姑婆嶼的紫菜就有漁業權登記,屬於赤崁村龍德宮所有。想上島採收紫菜的人,需要付費申請採集證,以管制總人數。聽老一輩說,頭菜只能徒手採摘,不能使用工具勾取,以免過度採摘。許多有經驗的人為了提升產量,便會戴上自製的尼龍網編織手套,既防滑又好施力,還能加速採摘作業,獲取最大收益。
與寒風激浪搏命下採得的紫菜,自然是澎湖人餐桌上重要的一品。我們家除了紫菜魚丸湯外,最常上桌的就是紫菜冬粉了。在阿公、阿嬤的年代,大海就像自家冰箱,從中捕捉海鮮和摘取紫菜不用花費一分錢;但冬粉卻是生活開銷的一項支出。為了省錢,就將海鮮與紫菜大量混著冬粉炒,以減少冬粉用量。也因為如此,一盤紫菜炒冬粉,海鮮的分量遠遠多於冬粉。然而,現在環境及物價已經大幅改變,儘管海鮮及紫菜的價格大幅超越冬粉,但彷彿維持傳統似地,如今澎湖的紫菜冬粉,也還是走料多澎湃的路線。
有次心血來潮,向母親要了些紫菜,打算自己在臺北的小廚房裡復刻這道美味。母親交待要先用清水洗淨紫菜表層的灰塵與雜質,再充分浸泡還原紫菜的形體及色澤。好險母親有特別交待,野生紫菜經過清水浸泡後會溶出花青素,水呈現磚紅色為正常現象,不然我一定會大驚小怪。
PROFILE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台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