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外垵山頭上的三仙塔,具有鎮風擋煞的功能,守護出海漁民們的安全,祈求豐收平安。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鎮風鎮雨鎮人心:石敢當的多種樣貌

澎湖人對於神靈的崇敬,從日常生活中的「石敢當」就能窺見一二。

老一輩的人敬天尊地,常以信仰的神靈作為規範行為的準則,漸漸養就人們對未知的恐懼,與敬畏大自然的態度。在澎湖四面環海、冬季風大浪高的特殊地理環境中,石敢當的存在,便是幫人擋去災厄。從現代角度來看,晚上太黑怕出門會危險,所以警告「亂跑會被鬼抓走」;冬天風大要小心,便在風口處建石塔提醒人們當心;不希望村民跑離村里太遠遇險,就在四周建造「五營」限定範圍等等。

澎湖天后宮香火鼎盛,除了是遊客必訪的景點,更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媽宮的懷抱──澎湖人心中的溫暖信仰

澎湖四面環海,漁業是早期居民的重要生計。而媽祖娘娘作為「海神」,自然成為澎湖漁民最崇拜、最信仰的守護神,就連市區地名也是因為坐鎮了「娘媽宮」而被稱為媽宮,繼而演變為馬公。

原先的媽祖宮曾經遭受荷蘭軍隊毀壞,但信眾們隨後齊心重建。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帶軍來到澎湖,認為媽祖顯靈助其獲勝,所以奏請朝廷加封為「天后」,從此媽祖宮成為享有「每歲三祭,物用太牢」的廟宇,並更名為「天后宮」沿用至今。

七美的雙心石滬,有著「一房兩窟」的美麗曲線,從頂隙北海海岸望下最是美麗。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遺落在大海中的心──澎湖石滬

澎湖寬廣的潮間帶是居民「靠海吃海」、與大海共生的地方。這片富饒的海域至今還存在著一種較無侵略性、利用潮汐漲退「請魚入甕」的捕魚方式──「石滬」,不但見證了澎湖漁業的興盛與蛻變,也成為澎湖極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
石滬為利用石頭所堆起的捕魚陷阱。通常是漁人們觀察潮汐和水流的方向後,再以玄武岩、咾咕石順應地勢堆砌成彎延長牆。

北辰市場是人們交流的場所,採買之外更多的是日常閒聊與問候。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最有回家實感的澎湖年味

北辰市場,是澎湖遊子的美食寶庫,更是我魂牽夢縈、最有過年感覺的「家鄉味」。

每次年前回家,母親七早八早就會把我從被窩中挖起來,先到碼頭採買魚貨,再到北辰市場當提菜小妹。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備上一桌菜餚,除夕夜讓全家大快朵頤。雖然又睏又累,貪吃的我總是甘之如飴。

穿過長長的戰備隧道,來到的是一望無際的美麗海岸。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滿布軍事基地的島嶼群

軍事基地?也許聽起來會覺得離我們好遙遠,卻是伴隨澎湖人們成長的日常環境。

我家附近幾步路便有軍營,小時候偶爾會見到成群阿兵哥在海邊跑步訓練,放學經過小路旁的廢棄碉堡總害怕有妖怪跑出來,甚至連國小遠足都是到西嶼的西臺古堡校外參觀;軍營就像日常生活般,十分常見。不只如此,觀光客常去的觀音亭、篤行十村、山水沙灘、林投公園旁,其實現在也都還有軍營設置。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漸漸消失的冬至雞母狗仔

冬至又稱為「長至節」,傳統上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湯圓,殺雞煮肉以供奉先祖,祭拜結束後共同享用湯圓,象徵增添壽命,這一儀式稱為「團冬」。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冬──挽紫菜賺加菜金

東北季風呼嘯,小島上的農作物依著硓[石古]石牆,抵抗鹹水煙扎根生長,在這樣深秋轉入寒冬的蕭條時節裡,與一般農作物相反,紫菜正牢牢抓著海岸玄武岩面,在強風巨浪及寒流的滋養下快速長至黑絨絨一片,愈冷愈是茂盛,也衍生出澎湖獨有的「黑金」經濟。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中秋烤「肉」?澎湖人烤牡蠣!

每到中秋烤肉季,我們家準備的食材一定不會少了牡蠣(蚵)。擁有純淨水質的澎湖海域,是適合牡蠣生長的優質產區。老一輩的人常說,要了解海洋水質好不好,就看牡蠣殼上面的附著物:若海域被汙染,便不會有軟珊瑚、藻類、蟹、蝦等生物附著在牡蠣殼上共生。正因為澎湖沒有工業廢水汙染,特別是菜園、講美與城前一帶,海灣的浪高和風勢適中,非常有利於牡蠣的成長,也孕育出新鮮飽滿、鮮甜無比、最能代表澎湖品質的鮮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