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島喫風土】澎湖燈塔,心裡永遠的那道光

漁翁島燈塔位在一片暗流旁的高地,並非指引方向,而是提醒船隻別再靠近。

漁翁島燈塔位在一片暗流旁的高地,並非指引方向,而是提醒船隻別再靠近。

文字╱攝影­ 呂宛霖

澎湖的燈塔矗立在碧海藍天間,日復一日,無聲無息地守護著這片島嶼。每一座燈塔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不只是建築物,更與當地文化、歷史、居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流轉著悠悠歲月。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總以不變的光芒為海上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

要說到澎湖現存最早的燈塔,便是建於一七七八年的「西嶼塔燈」,至一八七五年改為西式構造,命名為「漁翁島燈塔」。這座燈塔位於西嶼外垵海濱,經歷了百年風霜,不只是澎湖最古老的燈塔,也是臺灣海域最古老的一座燈塔。它以簡潔的白色圓柱形外觀矗立著,每當夜幕低垂,就會亮起一道溫暖的燈光,穿透海上的迷霧,提醒著歸航船隻勿近危險海域。當地人都說,漁翁島的燈塔就像是島上耆老,飽歷滄桑卻始終指點著人們正確方向,百年不變,是令人十分安心的存在。

而提到最有特色的澎湖燈塔,就不能不提到位在澎湖北海海域的「目斗嶼燈塔」。這座高約四十公尺、黑白相間的燈塔於一九〇二年建成,是澎湖最北端的明燈。目斗嶼四周海域時常被濃霧籠罩,設計成黑白相間的塔身易於辨識,而當夜色沉沉,目斗嶼燈塔點亮它明亮的燈火,穿透層層霧氣,像是一位守護者,當船隻在海上迷失了方向,它便以不滅的光芒引領著他們重返熟悉的航道。另外像是位於東吉嶼崖頂上的「東吉嶼燈塔」,則建於日治時期,不僅見證了小島村莊的歷史變遷,也一直守護著這片大海。東吉嶼燈塔不同於其他燈塔,它的周圍是無盡的草原和壯麗的大海,整個環境保留著最原始的樣貌。當你站在燈塔旁,眼前展開的,是一片廣袤而寧靜的風景,彷彿進入了遙遠的時空,在記憶深處隱隱閃耀。

黑白相間的目斗嶼燈塔,高挺的塔身在海上更容易被看到,是北海的一道明燈。
黑白相間的目斗嶼燈塔,高挺的塔身在海上更容易被看到,是北海的一道明燈。

燈塔守望著澎湖,似無聲的家書,書寫著這片土地的風霜,也訴說著人們在此流連的故往。白天在烈陽之下顯得格外孤獨而高傲;夜晚,當島嶼漸漸安靜下來,它們卻開始用光芒伴著浪語與遠方的船隻對話,告訴那些離鄉的人,無論你走得多遠,這裡始終有一道光在等著你歸來。燈塔是冷冽的,光線只能穿透霧氣、驅散黑暗,卻無法給人帶來溫暖;但對久別家鄉的遊子來說,這光芒有著深深的慰藉,彷彿是一聲聲溫柔的呼喚。

員貝嶼的小燈塔,在春暖花開時間顯得極外愛嬌。
員貝嶼的小燈塔,在春暖花開時間顯得極外愛嬌。

作者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臺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