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沈眠/攝影 郭正偉
鹹醢是醃漬類醱酵食品,源於客家人的儉省精神,要把用物、食品的利用發揮到最極致。
「海客是很獨特的一支,客家人大多生活在山間、丘陵,只有海客在沿海地帶落地生根。」李仁富說:「以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也沒有冰箱,大多會用醃漬去保存與延長食材使用期,我們海客也是,大的魚可以晒成魚乾,小的丁香魚當然也不能浪費,醃起來是最好的辦法。」
日子鹹鹹,一切都是為了生活。「漁民都是退潮時出海,漲潮時回來,漲、退潮之間,只能待在海上、船裡,如果肚子餓了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像鹹醢這類的醃製醱酵食品,再適合不過了。「配上一碗白飯,有蛋白質的攝取,也能補充體力。」李仁富侃侃而談,對此間前代漁民的生活瞭如指掌。
隨著時代不同,當代人生活狀態普遍改變,臺灣飲食便利,特定條件下的食物也就逐漸消失;鹹醢面臨同樣的窘境,幾乎沒有人販售,就是一種記憶中的在地家庭食物。
文化是一點一滴被遺忘的,李仁富這麼說。尤其民生,不同家世背景相互嫁娶融合,加上現代化環境的劇烈衝擊,固有的飲食習慣漸漸消亡、西化。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保存族群記憶、血脈的重要文化面。李仁富感慨,會不會哪一天,曾經日常隨處可見的特色食物,最終只能在特定餐廳才能看到。於是,他把主意打到最熟悉的鹹醢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