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3年10月號 日嚐醱酵

秋收冬藏的時刻,正是醱酵食季。

醱酵,或稱發酵,簡義指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數千年前,對微生物還一無所知,人類已開始釀酒。隨著知識、科技的逐漸改變,為了保存食物、為了延長賞味時限,順應在地環境,我們藉醱酵技術廣泛製造出各式迷人食品,如酒、醬油、豆腐乳、泡菜……

有什麼特殊醱酵食品,是你曾經日日必嚐,或如今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鄉間小路
【食材指南】辣豆瓣醬

豆瓣醬如何成為岡山名產,劉宇邦侃侃而談:「我的祖父是空軍士官,原籍四川,後來隨著政府來到臺灣,一九五〇年落腳岡山,安插在空軍通信學校。後來,祖父虔誠修道,但當時軍中不怎麼允許這類信仰,屢勸不聽就把他開除了。不是空軍自然不能住眷村,只好另謀生計,開始製作豆瓣醬,上街叫賣。」

鄉間小路
【食材指南】醬油

「臺灣西螺醬油很有名,但原先指的是醬油膏。醬油加入糯米後,做成膏狀,就是醬油膏。西螺算是得天獨厚,一年有兩百多天都享有充足的日照,極佳的醱酵環境,再加上水質含鐵量低,造就了豆製品、醬油類的先天優勢。」鍾政衛說。夏令時間因為日照足、溫度高,靜置醱酵大約需要一百二十天,冬天日照不足、溫度低,所以需要到一百八十天。西螺的「瑞春醬油」至今傳承到四代,首代為鍾琴,日治時期於虎尾醬油株式會社學習釀造技術,而後一九二一年,鍾琴在西螺新街創辦瑞春醬油。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恁樣鹹醢味

鹹醢是醃漬類醱酵食品,源於客家人的儉省精神,要把用物、食品的利用發揮到最極致。李仁富說:「以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也沒有冰箱,大多會用醃漬去保存與延長食材使用期,我們海客也是,大的魚可以晒成魚乾,小的丁香魚當然也不能浪費,醃起來是最好的辦法。」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一杯酸柑茶,一個文化縮影,一份情感傳遞

酸柑茶製作需經歷九蒸九晒,因為透過濕熱作用,可促使內料含有的酶,結合空氣中的黑麴菌與酵母菌等微生物進行醱酵作用,轉化並降低苦澀味與青草味,過程中亦會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與胺基酸,增添酸柑茶的風味與香氣,使之更為醇厚。費工費時的緊壓茶是怎麼開始製作契機?劉還月表示一切的開端源自父親,「我搬回來北埔十多年了,因為厭倦臺北的生活。」他早年從事文學創作,得了許多大獎,包含《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寫了一百多本書,曾做過美術編輯,也是紀錄片導演,橫跨多種領域。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夜裡的鵝黃燈光──咑瑪糆

咑瑪糆(Tmmyan),泰雅醃豬肉,和阿美族的喜烙(Silaw)齊名,是泰雅族代代相傳、廣受族人喜好的食物,也是款待客人必備的料理之一。傳說中第一次嘗試咑瑪糆的人特別受歡迎,因為大家都想看到品嚐者臉上,那道瞬間微妙的神情……因颱風海葵過境,採訪順延了一天。抵達宜蘭大同鄉,山邊清晨天色尚不明朗,雖未見放晴,但已無風雨。沿玉蘭社區蜿蜒的小巷,徐徐順山而上,途中盡是原住民部落景觀,路的盡頭「田媽媽泰雅風味館」招牌映入眼簾。

鄉間小路
【食趣聞】關於醱酵,我想跟你說的是……

醱酵專家許嘉生,出生釀造世家,日本東京農業大學釀造學科畢業。「醱酵,就是有機物經過微生物作用後,產生新物質的過程。」許嘉生眼神銳利、語氣明快:「不限定於食品,也有用在醫學、工業上,比如世界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就是醱酵而得的青黴素,還有天然防腐劑的檸檬酸,也是醱酵物。大家耳熟能詳的酢(也作醋)、味增、醬油、酒、豆腐乳、泡菜等都是醱酵食品。總之,有細菌、黴菌、酵母等微生物,就會有醱酵。」醱酵總是與人類共處共存。空氣中到處都有微生物,就連人的口腔也有。

鄉間小路
【食趣聞】臭美食家:經典臭豆腐最愛哪一盤?

美國知名媒體CNN旗下的CNN TRAVEL,於二〇二二年公布五十大亞洲街頭美食,臺灣以珍珠奶茶、鹽酥雞與臭豆腐入選名單。其中,臺式臭豆腐作為享譽全球、臺灣最出名的醱酵食物,也曾名列米其林必比登小吃推介,其美妙臭味之兇猛與咀嚼留香之好吃互為對比,食感魅力倍增,堪稱是所有臭美食家心中獨一無二、永難取代的「異香美味」初戀。你的臭豆腐初戀是哪一盤?

新聞
亞洲第一真菌代表 帶來多變發酵魔法的米麴菌

若要選出一種真菌代表亞洲,榮耀非「米麴菌」莫屬。任何真菌都無法超越米麴菌在亞洲的飲食界地位。除了被用來發酵大豆以製作成醬油、味噌與甜麵醬,也被用於糖化稻米、馬鈴薯與麥等糧食來發酵製作成酒類,如清酒與燒酎等;還有被用來製作米醋。

封面故事
堅持三不做泡菜原則,好食覓將山城風土發酵成爽脆美味

菜不好、天氣不好、心情不好,就不做泡菜——這是泡菜品牌「Hojiamih好食覓」的三不原則,想吃泡菜的人請再耐心等等。終於,農作豐產的季節到來,今天天氣正適合發酵,懷著手作的熱情,我們來到山城埔里,在兒語笑鬧的幼稚園一隅,一頭俐落白髮的潘家宜,刀刀精準地分切大白菜,她是好食覓泡菜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