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在臺中經營快滿三年的Nihana製花肖像,不只提供鮮花設計服務,其獨特的日式押花絕活,把具有重要意義的捧花或花束二創成為長久保存的美麗肖像,把人生重要時刻保存下來,成為最美最自然的紀念品。
走進相約的咖啡店,素淨的牆上正展示著一幅幅看似隨意輸出、浮貼上牆的「植物圖庫」。這些植栽在高畫質相機前凝住葉型姣好的姿態,現實中市價已翻漲幾十倍的它們成為可任意縮放的貼圖,開放大家免費下載,再與自拍照稍加合成,即可上傳IG分享;似乎已無實際去觸碰、甚至費心照顧一盆植栽的必要。
蛋糕上的玫瑰花瓣、沙拉裡的巨星海棠、果凍裡的藍蝴蝶……,花在優雅的歐、日料理中即是常見的盤飾,不過卻很少人真的吃下肚。也許鮮豔美麗的東西有毒的意識過於根深蒂固,但現在請放下成見,來番挖水耕農場親嘗各具特色的食用花,它們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帶生蠔味,有的有山葵味,還有散發鳳梨香,絕對令人意想不到。
駱明永總能在各種歷史軌跡、自然空間裡嗅出百合的蹤跡。在新竹峨眉十二寮的「台灣百合工作室」裡,他拿出一張印製臺灣古地圖的明信片,從麻亂的資訊中指出小如紅豆的百合圖樣。在庭園中,他揹著「台灣百合,台灣人的花」書包穿梭,照顧台灣百合等各種原生植物;在工作室內,以簡報、論文、野地經驗為針線,織縫百合的身世。
「這是真的嗎?」這是初次來訪的客人最常出現的提問。
花店陳列桌上層層疊疊、形形色色的切花,信手拈來都是遠從歐陸、東南亞甚至是南半球來到這裡的。與其說花店是一家「店」, 我私心認為花店的存在更像是座落於街坊的袖珍植物博物館, 所以當客人問到這個問題時,除了回答「是真的」之外,內心卻泛有莫名的感動,他們是「真的」在短暫的生命中遠從世界各地飛奔前來,集合在我們眼前。
2011年4月同事轉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是關於四位德國人要來臺灣找喜普鞋蘭的消息,最終的目標是寶島喜普鞋蘭,當時我正好在執行臺灣的喜普鞋蘭保育調查計畫,就順道帶他們一起去花蓮山區調查。我幫他們申請入山的時候,才發現其中兩位已經超過歲,而且不太會說英文,所以請了一個博士代勞翻譯。
能擁有一個美得像花園的菜園,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七年前,我收集廢花盆裡的土壤、星巴克大杯紙杯跟蔬菜種子,克難地開始了自己的都市農夫計畫。刻意這麼開始,是希望找到都市人隨手可及的種菜方式。
曾經,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會種茶、製茶的國家,直到19世紀,園藝家羅伯.福鈞受英國東印度公司之託,耗時三年深入中國內陸,將茶葉種子、茶樹以及製茶技術竊取至英屬印度,成功在喜馬拉雅山區產製出高品質的茶葉,此後茶不再是中國的專利商品,幾百年來隨著貿易與外交活動,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長出各異其趣的飲茶文化。
清山寶珠,一個貴氣又優雅的店名,一個看起來像購物的店面,空間中飄散著淡雅茶香與妝點在各處的植物,「歡迎進來喝茶聊天,還可以順便逛街喔。」菜單上寫滿了各種臺灣茶的名稱,還詳列了風味,翻到最後竟然也賣蛋糕和餐點?主理人Ruby(李茹萍)嫣然一笑說:「為什麼不行?咖啡廳裡喝咖啡配甜點,茶廳當然也要吃東西,我們連高腳杯都能拿來喝茶。」
「從小家人就習慣喝茶,但我都覺得又苦又澀,不懂欣賞甚至還有點討厭。」製茶師Ryan(廖偉淳)靦腆的笑著說,直到有次到國外,發現外國人對臺灣茶的認識竟然比自己多,「霎時覺得很丟臉,為何連自己土地的文化都不知道。」從此踏上習茶這條路。
命中註定與臺灣茶有緣,「茶小樓」的茶藝師A May(李素梅)愛上臺灣茶的契機很簡單,小時候跟著爸爸喝茶享受天倫之樂,長大後跟著同學去茶藝館泡茶,迷戀上喝茶的氛圍,最後因緣際會嫁給雲峰茶莊二代老闆,進而開始學習茶、了解茶,自然地愛上茶湯的清香甘甜,深入走進臺灣茶文化的浩瀚宇宙。
茶藝是容納眼、耳、口、鼻、身五感的藝術文化。我們在幽微的茶香裡走過戒嚴、茶藝百家爭鳴的時代,看著台式茶藝在中國遍地開花、成為顯學,在臺灣卻未能有明確的定位。國際茶顧問龔于堯、研究茶的人類學者余舜德梳理臺灣茶的脈絡,也將視野投向世界。臺灣茶藝為何有極重要的地位?為何吸引兩位專家傾注時間鑽研?用品飲一壺茶的時間,一起認識他們眼中的臺灣之光!
相較於知名的臺灣茶種,上市僅14年的臺東鹿野紅烏龍屬較年輕的品牌。面對「海拔越高、味道越好、價格越高」的大眾認知,低海拔的鹿野茶過去一直處於配角地位。然而,不再追逐不屬於自己的光環,轉而正視真正的在地價值,紅烏龍即是低海拔孕育出的暖香清甜。親和的茶性,引領鹿野茶走出自己的路,開創嶄新的茶風尚。
三峽谷芳有機茶園裡的野放老茶樹長得比人高,竄生的枝枒上有毛毛蟲蠕動,谷芳老闆李昌峻卻不緊張,「多的我們再摘,不強求。」身為製茶家族的第五代,他知道與蟲協作、順應自然不是偷懶,而是將精力省下,培養順應時代變化的身段與膽識,才能做好茶這門生意。
南投縣魚池鄉仙楂腳社區入口有面文化牆,上頭的馬賽克圖樣,是居民撿拾在921地震中摔壞的杯盤甕瓦拼貼。仙楂腳「森林紅茶」老闆娘劉鳴升在拐彎處貼出一個大茶壺,壺旁圍繞小茶杯,她與夥伴見證這個臺灣重要紅茶產區的沒落,又在震後親手呵護茶業重生的新蕊,成果獨飲太寂寞,他們要與社區共享。因災難重創的心,也如壺中的手採一心二葉緩緩舒展。
小綠葉蟬愛躲在葉背,數量又冬不如夏,以為無緣遇見,竟讓我們在葉子上找到一點比芝麻還小的螢光綠。被牠叮咬過的茶葉,在峨嵋是東方美人,北埔習稱膨風茶。來北埔水井巷的「水方茶院子」找膨風茶,老闆陳維萍加碼奉上紅茶、綠茶、半頭青,青心大冇的不同滋味,奏成一曲北埔茶農版《四季》。
2015年,Anita Chiu與加拿大籍丈夫Patrick Coulter從臺中移居到臺東,隨即開啟辣醬研製事業。臺東的緯度與墨西哥、加勒比海區等辣椒傳統產地相近,日光充足、冬天溫暖、土壤養分多,這些風土條件賦予辣椒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栽培出的辣椒肉多、香氣足。夫妻倆結合本地原料與西式工法,開啟異國風味辣醬與在地料理的美好遇見。
天氣漸涼,說起辣味料理,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無非是辛香有勁的麻辣鍋。為了讓來自重慶的妻子在臺灣能吃到正宗風味,鍾達煜親赴中國拜岳父為師,私房椒香配方、純手工炒製、發酵老油,每一道工序都讓鍋底嗆辣卻溫潤不燥,再引進重慶特有的九宮格鍋,為愛而生的「東華川府重慶老火鍋」也成功擄獲嗜辣老饕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