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尋蘭歷險記:蘭花令人著迷狂熱的魅力何在?

林野田調

遠道而來的德國人深入福爾摩沙林野,只為了目睹野生蘭的芳姿。

文字.圖片提供/徐嘉君

2011年4月同事轉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是關於四位德國人要來臺灣找喜普鞋蘭的消息,最終的目標是寶島喜普鞋蘭,當時我正好在執行臺灣的喜普鞋蘭保育調查計畫,就順道帶他們一起去花蓮山區調查。我幫他們申請入山的時候,才發現其中兩位已經超過70歲,而且不太會說英文,所以請了一個博士代勞翻譯。

遠道而來的他們顯然是狂蘭症(orchidelirium)患者,不辭勞苦的跟我健行一天,就為了探訪寶島喜普鞋蘭,那時候古道的路況還不算太差,德國人看蘭花看得很高興,我被他們的熱情感動,決定帶他們去拍攝正值花期的台灣喜普鞋蘭,因為有點想考考他們,就約了一週後的早上點在思源埡口見,沒想到人生地不熟的四個洋人當天準時在山區出現,可謂病入膏肓(笑)。

歐洲貴族流行病 狂蘭症

說起狂蘭症倒也不是我的發明,世紀末,西方人到熱帶地區探險,陸續續帶回熱帶雨林的珍奇植物,擄獲了歐洲富人、尤其是英國貴族的心。富有的收藏家重金建造玻璃溫室,以培養這些嬌貴的熱帶植物,並爭相炫耀。狂蘭症在世紀中的維多利亞時代最盛,英國苗圃商桑德(Frederick Sander)為了提供英國上流社會的需求,重金派出許多不怕死的手下到亞洲及美洲搜刮蘭花新種,甚至在哥倫比亞的熱帶森林砍伐了四千棵樹,只為了收集長在樹冠層的上萬棵蘭花,寫給老闆桑德的信還說:這區已經被我砍伐完畢,以後可以不用來了。

由此可知狂蘭症這種疾病之兇猛,和17世紀的鬱金香熱(Tulipmania)一樣令人摸不著頭緒。

直到1922年,植物學家努森(Lewis Knudson)發明利用培養基無菌播種蘭花的方法,才使得狂蘭症的流行慢慢消減下來,降低了蘭花取得的門檻,也減輕了野生蘭被大量獵採的壓力。

蘭花到底有什麼魅力能使這麼多人趨之若鶩,長途旅行只為了一面之緣,或花費重金只為了與之朝夕相處,千方百計栽培於自家庭園之中?

大芙樂蘭
生長在樹冠層高處,繁茂的大芙樂蘭。

比科幻小說還前衛的蘭花

這或許得從蘭花的分類說起,蘭科植物(Orchidaceae)堪稱是最進化的分類群之一,目前全世界約有2萬8千種蘭花(超過760個屬),那些由人工交配栽培的園藝種更是不計其數,蘭科植物發展出各種特化的型態來適應世界各類的生態系,從極冷極乾之地,到潮溼悶熱的雨林,除了冰天雪地的南極洲,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其形態之多變,就連最具想像力的科幻小說家都得甘拜下風。

蘭科植物為了適應棲地,演化出各式各樣的型態,最吸引人類的當然是它們多采多姿、變化無窮的花朵型態,所有的蘭花都具有三片花萼及花瓣、癒合的雄蕊及雌蕊(蕊柱)、以及包含成千上萬細小種子的蒴果。由於幾乎所有的蘭花都靠昆蟲授粉,為了吸引特定的授粉者,蘭花高度演化出許多奇異的花朵型態,最為植物學家所津津樂道,譬如演化學家達爾文所命名的大彗星風蘭(Angraecumsesquipedale),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附生蘭,花期在聖誕節期間,又被稱為伯利恆之星,這種蘭花最特別的便是長達30公分的花距,花蜜存在花距末端,唯有長達30公分的口器才能吸取,達爾文堅信有這種授粉昆蟲的存在,而生物學家一直到達爾文命名蘭花後的40年,才找到這種稀有的授粉者天蛾,見證了植物分類學家的信念,以及蘭花莫名的堅持。

奇萊喜普鞋蘭
奇萊喜普鞋蘭是臺灣海拔分布最高的拖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