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裡的百合夢工廠,讓「台灣人的花」遍地開花

駱明永

駱明永1997年起邊上班邊尋找、研究台灣百合,2020年底落腳新竹峨嵋,作為推廣台灣百合的基地,也販售多種臺灣原生植物。

文字/曾怡陵 攝影/黃毛

駱明永總能在各種歷史軌跡、自然空間裡嗅出百合的蹤跡。在新竹峨眉十二寮的「台灣百合工作室」裡,他拿出一張印製臺灣古地圖的明信片,從麻亂的資訊中指出小如紅豆的百合圖樣。在庭園中,他揹著「台灣百合,台灣人的花」書包穿梭,照顧台灣百合等各種原生植物;在工作室內,以簡報、論文、野地經驗為針線,織縫百合的身世。

駱明永承租一個用貨櫃展示車、舊窗框等舊材打造的空間作為工作室,將過去積累的百合知識化為有形的收納呈現,並在2021年4月1日對外開放,之所以選愚人節對外開放,為的是紀念過去犧牲付出、幫臺灣人打造靜好生活的「愚人」,也鼓勵大家當愚人。

與百合花交織的生命歷程

談起與百合結緣的過程,駱明永回憶,當兵時在林口臺地守衛電臺看到繁盛的百合,對百合的回憶因此由點串成線,成為他的生命軸線。他想起在桃園蘆竹讀小學時,百合在山坡盛開,同學會摘一些帶到學校。1990年,他參與野百合學運,野百合草根、崇高、自主等象徵深植心裡。他也發現,從國小到研究所的過程中,在野地看到百合的機率越來越少了。

退伍後,駱明永因為想了解百合的種植技術,經人介紹而結識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的教授許圳塗。許圳塗說的兩個故事為他點燃苗火,他循著火光,發現一個迷人的世界。一個故事是前總統李登輝擔任省主席時期推動「八萬農業大軍」政策,將台灣百合定位為經濟作物,還有專門的推廣手冊。另一個故事是台灣百合曾在1930年代被帶去南非,1983年有份報告說明台灣百合在南非生根的狀況。「從南非北到南,台灣百合在50年間傳播了一千多公里!」他語帶無奈地說,當台灣百合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甚至被八個國家列為入侵種,在臺灣卻日漸稀少。

「台灣百合從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都可以生長,臺灣原生植物很少有這樣的特性。」開發、噴藥、割草等人為因素削減台灣百合的族群,駱明永希望透過推廣讓百合自然繁衍,也希望更多人栽種。

種臺灣人自己的花

《台灣植物探險》中有一段描述讓駱明永印象深刻,說的是英國植物學家福鈞1854年來臺勘察植物生態時,讚嘆他看到許多「見過最大最有生命力的百合花」。「在我的想像中,百合過去在臺灣應該是遍布各地的。」在科學園區上班期間,他常利用假日到各地尋找百合,曾發現如樹木般高聳的近兩層樓高百合,也曾在臺東金針山看到一株長了二十幾朵花的百合,「最常見的只有三、五朵,十幾朵就很嚇人了。」

泰雅少女手持百合的照片,以及臺灣地圖(羅東有百合圖例)做成的明信片
用日治時期泰雅少女手持百合的照片,以及臺灣地圖(羅東有百合圖例)做成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