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杯製茶師的自慢茶,品嘗臺灣茶的老味道

品茶

文字/王叡婷 攝影/林冠良

「從小家人就習慣喝茶,但我都覺得又苦又澀,不懂欣賞甚至還有點討厭。」製茶師Ryan(廖偉淳)靦腆的笑著說,直到有次到國外,發現外國人對臺灣茶的認識竟然比自己多,「霎時覺得很丟臉,為何連自己土地的文化都不知道。」從此踏上習茶這條路。

「記得第一次喝老師泡出來的茶,那個清爽優雅、尾韻回甘的滋味,到現在依然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但茶道對Ryan來說太過拘謹嚴肅,「我覺得喝茶應該要開心自在,甚至可以說隨興。」因此決定拋開束縛,自己開店「龜自慢」與客人輕鬆喝茶聊天。

茶喝多了,茶葉看多了,就會想知道怎麼做茶。Ryan再度拜師學習傳統製茶技術,跟著師傅全臺灣跑透透替人製茶。何謂傳統製茶?「流程其實一模一樣,差別在於細節處。」傳統製茶會採摘較熟的葉片,發酵度偏高,時間也拉長,現在的茶則追求嫩葉嫩芽,越青越好,「確實會有豐富的花果香,但也少了茶葉本身的風味底蘊。」

經過萎凋(消水)、浪菁、發酵、殺菁、揉捻、乾燥之後的茶葉稱為「毛茶」,此時製茶師的角色相當關鍵,必須沖泡品嘗風味及香氣,再決定是否該焙茶、焙到什麼程度,全憑經驗與味蕾判斷,沒有標準答案。「焙茶在製茶過程中不算最重要的步驟,卻能將茶風味修飾得更完美。」Ryan感嘆,製茶師在過去是非常專精的職業,但已隨著時間的洪流逐漸沒落,「新與舊應該並存,而非汰舊換新。」Ryan仍然堅持傳統方式到各地茶園協助製茶,傳承並延續臺灣茶的老味道。

製茶師自慢茶

台灣茶

番庄烏龍 (左一)

桃竹苗地區產製東方美人茶,但在日據時代的文獻上卻稱紅茶?Ryan表示,當時學術上對烏龍茶的分類尚未明確,並以出口到英國為主,當年的時代背景稱外國人為「紅毛番」,所以賣到那裡的茶葉便被叫作番庄烏龍。

番庄烏龍採用傳統製茶方式,茶湯偏深褐色,比一般的凍頂烏龍及東方美人風味更醇厚,層次更豐富濃郁,長時間浸泡也不會苦澀,是想喝好茶又不擅泡茶者的上選茶飲。

坪林紅烏龍 (左二)

冬季坪林地區潮溼,因此製作冬茶需耗費更多時間萎凋,紅烏龍屬於高發酵茶,低溫環境也讓發酵時程拉長,這款茶整整製作了四天。色澤橙紅如琥珀,風味甘醇帶果香,圓滑順口。

日本烏龍 (右二)

Ryan除了是專業製茶師,也是滑雪教練,某次農閒時到日本教滑雪,遇見20年前曾來過臺灣買茶葉的日本製茶業者,「他說現在已經買不到當時的風味了。」Ryan因採用傳統製茶法,2018年受邀到日本島根縣出雲地區的知名茶廠製茶,但現場只有炒菁機,只好土法煉鋼製作,也因為沒有揉捻機,全憑手工揉製,茶葉外觀展開,加上日本茶種多為製作綠茶而培育,因此水色金黃澄清,明麗透亮,氣味清揚,入喉後有一種「這是綠茶?」的錯覺。

坪林包種茶 (右一)

條索狀外形,茶湯翠綠鮮豔,最迷人的莫過於從口腔穿越鼻息那股清雅幽微的花香,爽朗明快的韻味溫順回甘,令人口齒留香。

茶葉萎凋
萎凋時需不斷翻動。(圖片提供/龜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