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來到南投縣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釀酒師林三隆將酒精濃度12%的「柔水」與50%的蒸餾梅酒「狂野」融合,風味奔放,他說這杯更適合狂野到無可救藥的性情中人。淺酌玉山山麓泉水的微醺,果然,來自林三隆有如玉山般強大的豪氣後勁。
位於臺東都蘭的出力釀酒廠,由阿美族高家與兩位女婿共同經營,其中由許震銓(Liliw)、高悅心(Putal)與高瑞閔(Pukaw)負責釀酒。對這群返鄉人而言,生計是第一考量,正巧出力釀團隊在初創階段得知「自然酒」的概念——呈現酒的天然風味,是未來趨勢。祖傳的釀酒技術給了後代新方向,既能沿襲傳統、兼顧生計,又能與新風尚接軌。
翻開酒單,柯夢波丹、曼哈頓、咖啡馬丁尼等名字令人眼花撩亂,這些以烈酒為基調的調酒傳入臺灣後,經由調酒師的傳承與創新,為烈酒開創純飲以外的可能。微醺之際,你是否好奇過調酒的源起、調酒師工作幕後,或眼前這杯酒的故事?歡迎前來「施房調酒研究室」,聽主理人施閎文(Marty)分享調酒師沒說的二三事。
臺灣的海是什麼味道?月桃葉常拿來包粽子,但你知道月桃莖的風味嗎?臺灣多變的地形與氣候,孕育出豐沛天然資源,調酒師鄭亦倫(Allen)不斷探索融入調酒的可能性,從美返臺的蒸餾師張佑任(Alex)也嘗試將這些滋味封存進琴酒中,兩人相聚在Drizzle by Fourplay酒吧,交流臺灣地酒特色,讓我們得以透過一瓶琴酒或一杯調酒認識這片土地的不同面貌。
品一口入黑后葡萄酒桶陳放一年以上,酒體和桶味完美融合的「巴布薩白蘭地」,其成色清澈、酒體厚實,帶著橡木桶的煙燻香氣,一反一般人對於白蘭地的甜膩印象,取而代之的是黑后葡萄的酸勁,在口中流連忘返,舌頭根部的回甘衝擊,使果香蔓延,每一口都彷佛在宣告自己的獨特丰采。
調酒師帥氣的拋杯動作、俐落的倒酒姿勢,以及一杯杯星光燦燦的雞尾酒飲品,是許多人喜愛上酒吧品啜的理由。近年不吝分享調酒技巧的職人們,在各大網路平臺免費開講,引出嘗試居家調酒的族群,不用花大錢,也能在家中為自己營造微醺時光。
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部落位於馬太鞍濕地,族人自古以來與水相伴。紅瓦屋老地方文化美食餐廳的第二代老闆鄭宸誼(Amid),以餐食為基地,推廣馬太鞍阿美族與水共生的飲食文化。石頭火鍋呈現族人的傳統生活形貌,檳榔葉鞘為食器,野菜魚蝦為食材——憑著祖先留下的智慧與大自然的餽贈,簡單亦能成就佳餚。
「火鍋對我而言,是團圓與幸福的象徵。」連文欣是個不折不扣的火鍋控,不僅愛吃鍋,也愛在家烹煮各種鍋物,裡面飽含自己喜歡的味道與創意,有傳承自阿嬤及婆婆的獨門祕招,還會為了心愛的家人手工製作火鍋料。有肉有菜的鍋物,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美食料理。
滿滿的配料與蔬菜,加上鍋子快裝不下的巨大魚頭,慢火煮軟熬透,與高湯完美交融。料好實在的豪邁與時間醞釀的細膩滋味,讓嘉義砂鍋魚頭的名號從在地人傳遍外來客。除了市區大排長龍的名店,車程一個半小時外的嘉義縣大埔鄉,因緊鄰曾文水庫的地利之便,亦發展出「砂鍋魚頭一條街」。
熱騰騰的麻辣鍋、沙茶鍋、藥膳鍋,是冬季必備的暖身鍋物,湯頭的油脂作為載體,承載各種香料的風味附著其上,讓每口汆燙的食材也增添鍋底香氣。但你知道嗎?這些鍋物裡的香料除了上南北雜貨舖購買,在中藥舖也買得到,身為藥舖第三代的盧俊欽,從藥舖轉身來到廚房,鑽研香料之於湯底的運用,並透過書寫與教學,翻轉走向式微的藥材命運。
冬日裡,熱氣氤氳的火鍋是溫暖人心的餐食主角,涮一片肉、撈一勺鮮蔬就是美味天堂,各式肉品主宰一頓飽腹的成敗,鮮滑的牛肉、彈牙的豬肉,細緻的雞肉……成為美味金三角,好吃的肉品有哪些特色?刀工切法、烹煮煎炸有何祕訣?走一趟雲林褒忠的「農場晃晃」,打開關於甘味好肉的大千世界。
岡山是連接山線、海線、縱貫線的交通節點,經過岡山不去吃一下「名產」羊肉爐實在說不過去,但岡山其實不產羊肉,為什麼羊肉爐這麼興盛?羊肉品種、湯底有何講究?又為何跟豆瓣醬搭在一起?讓我們跟著「岡山大專青年協會」理事謝武強走趟岡山羊肉解密之旅。
在基隆的滷味攤、火鍋店、鹹酥雞攤裡,常會看到鵝黃色的短管狀食材──蛋腸,受熱後外型如法國甜點馬卡龍,造型可愛吸睛。這個特色食材只限於基隆生產,出了基隆就很難見到它的身影。「其他地區太熱,蛋腸容易壞掉。」名澔蛋腸第二代老闆娘說。名澔蛋腸是全臺唯二生產蛋腸的工廠,製作蛋腸的技術已傳承三代。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進入了吃鍋好時節,熱呼呼的酸菜白肉鍋配上油脂豐富的五花肉,軟嫩滑口的豬肉及酸香順口的湯頭讓人食慾大開。來到位於桃園市新屋區的「富力亨火鍋湯底」食品加工廠,在火鍋熱氣氤氳中,聽著鄭朝銘講述自己是如何從種植、加工到販售一條龍的心路歷程,閒談間鍋中的酸白菜隨著烹煮時間拉長,韻味也越發濃厚。
2020年,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成立了全國第一座社區型段木香菇菌種中心。在「保種」盛行的時代,培育適合當地環境的香菇菌種並不稀奇,但對於六十幾年來只知道向外地買菌種回來種香菇的農友來說,就是一項難以入門的農業實驗。
2021年的世界白松露拍賣會上,一塊850克的白松露以10.3萬歐元(約臺幣325萬元)的天價成交。松露素有「餐桌上的鑽石」之稱,臺灣的松露主要從義大利和法國進口,但其實,臺灣也有松露。林業試驗所的團隊為了採集松露,往往要重裝上山刨挖幾天幾夜,「一萬次才可能挖到一次。」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傅春旭說。
靈芝、樟芝、桑黃,這些彷彿只出現在竹簡古籍或武俠小說的「千年靈藥」,其實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吃到的香菇、杏鮑菇、金針菇一樣,都屬於真菌。它們的外表硬邦邦,直接拿來吃牙齒可能會歪掉,但是嘗百草的古人當然沒有遺漏它們,東亞地區從古至今都有流傳靈芝、桑黃的養生功效;臺灣獨有外型相仿的樟芝,也成為現代人的養生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