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酒研究室】六大基酒、酒譜故事,在微醺中聽那些調酒師沒說的事

聽Marty從風味聊到調酒歷史

點杯特調,聽Marty從風味聊到調酒歷史。

文字/李怡欣 攝影/陳思明 場地協力/叄外Bistro

翻開酒單,柯夢波丹、曼哈頓、咖啡馬丁尼等名字令人眼花撩亂,這些以烈酒為基調的調酒傳入臺灣後,經由調酒師的傳承與創新,為烈酒開創純飲以外的可能。微醺之際,你是否好奇過調酒的源起、調酒師工作幕後,或眼前這杯酒的故事?歡迎前來「施房調酒研究室」,聽主理人施閎文(Marty)分享調酒師沒說的二三事。

「你常喝酒嗎?」「喜歡或想嘗試什麼風味?」輕鬆閒聊間,Marty已經想好要為眼前客人調什麼酒。他用雪克杯將哈密瓜甜酒、椰子香甜酒、柳橙汁及鳳梨汁加冰搖勻,倒出清透的黃綠色酒液,並在杯緣嵌一片鳳梨乾。拋接的流暢、搖酒的氣勢,光看調酒過程便是享受。今晚第一杯,就從輕酒感的美式經典調酒Lights of Havana開始,隨著養樂多般的酸甜風味徜徉熱帶國度。

關照好每一位客人 是調酒師的溫柔

19世紀初調酒以「Cocktail」(雞尾酒)之名在歐美地區登場。為何稱雞尾酒?有一說是當時酒保拔下雞尾羽毛作為裝飾,也有說法認為原本意指一種含薑的飲料,雖然由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調酒到了世紀末已經成為一門專業技藝,Bartender作為酒吧(bar)的照料者(tender),不只要會調酒,也要懂得關照每一位酒客。

現為班德威烈酒品牌大使的Marty,因高職參加花式調酒社對調酒師工作心生嚮往,大學畢業就到美式餐廳TGI FRIDAYS工作──花式調酒正是由TGI FRIDAYS創始及推廣,1991年在臺開設分店後,培育許多優秀的臺灣調酒師。Marty從外場服務生做起,一年半後才進到吧檯內,接受認識酒水、背誦酒譜、實作等精實的調酒師培訓,「很重要的是前輩會引導我們觀察及思考:如何俐落有序地調酒出品?怎麼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遇到突發狀況可以怎麼做?從中養成調酒師的思維與態度。」

選好基酒 在微醺中聽故事

醉翁之意往往不在酒,Marty卻醉心鑽研調酒的知識,2020年創立「施房調酒研究室」部落格與人分享。「調酒一般是以酒精濃度約40%的烈酒定調,加上其他賦予酸甜苦辣變化的副材料,但在市場變化及調酒師翻玩下,當代調酒已經不限於這樣的形式。」並列六大基酒的琴酒、伏特加、龍舌蘭酒、蘭姆酒、威士忌、白蘭地,造就調酒截然不同的個性,像是帶有甜甜蔗香的蘭姆酒,適合調製Mojito、Tiki、Daiquiri等帶有熱帶風情的酒款;以杜松子調味、帶有香水般濃烈氣味的琴酒,近年廣受調酒圈關注,Ramos GinFizz、Aviation及Bramble都是代表調酒;以藍色龍舌蘭為原料、聞起來混合胡椒及高粱氣味的龍舌蘭酒,則可做成Acapulco、Margarita或Paloma。點酒時可先選好基酒,再由調酒師推薦適合的酒譜。

今夜第二杯,以發揮空間最大的伏特加為基酒,Marty拿出銅杯,倒入伏特加與檸檬汁、薑汁啤酒,用吧叉匙攪拌均勻,以檸檬片裝飾,與我們分享他自己最喜歡的調酒「莫斯科騾子」。不單愛它媲美薑茶的辛辣滋味,Marty說起這杯酒誕生的勵志故事:有天酒商與銅杯業務在酒吧相聚,前者抱怨伏特加銷量差,後者煩惱自家堆積如山的銅杯賣不出去,不知如何消耗大量薑汁啤酒的酒吧老闆也加入談話,突然間靈光降落:何不把它們加在一起?

莫斯科騾子以無色無味的俄羅斯伏特加調製,雖然喝起來沒什麼酒味,後座力卻強勁到像是被騾子踢了一腳,因而得名。這杯一推出便熱銷的調酒,一次解決三個人的問題。看不出所以然的調酒名字,本是20世紀歐美地區禁酒運動風起雲湧之際,為躲避禁酒令而取,如今都成了值得玩味的故事。

從開心為重到追求極致

徹頭徹尾洋派的調酒,何時傳入臺灣?大部分資料都認為調酒最早由1950年代駐臺美軍帶來,主要聚集在高雄港邊的酒吧一條街,唯當時調酒師多為女生,對酒譜也不太講究。Marty卻從調酒界前輩提供的資料發現,早在1880年代,打狗及安平港邊已有酒吧及俱樂部,更在一位駐臺英人司德登(George Carter Stent)的遺產清單中看見烈酒、苦精、糖漿以及香甜酒,大膽推測清領後期來臺的洋人,可能就會自行調酒飲用。

當調酒師15年間,Marty見證臺灣調酒文化的轉變,「90年代FRIDAYS帶來的花式調酒著重表演,客人開心最重要。早期的調酒都是用糖漿調味,直到2005年臺北Barcode引進國外調酒技術,使用新鮮水果作為材料,讓臺灣調酒越做越精緻。用新鮮水果調酒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當時可是顛覆了整個調酒界。」近年調酒師善用在地食材入酒,或以臺灣故事為創作題材,在調酒國際賽事大放異彩。豐饒的物產與無盡的創意,是Marty認為臺灣調酒師的優勢。

Lights of Havan
Lights of Havana引人漫遊熱帶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