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香誼 攝影/林靜怡
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部落位於馬太鞍濕地,族人自古以來與水相伴。紅瓦屋老地方文化美食餐廳的第二代老闆鄭宸誼(Amid),以餐食為基地,推廣馬太鞍阿美族與水共生的飲食文化。石頭火鍋呈現族人的傳統生活形貌,檳榔葉鞘為食器,野菜魚蝦為食材——憑著祖先留下的智慧與大自然的餽贈,簡單亦能成就佳餚。
走在綠意盎然的小路上,初來乍到的外客也能輕易感受到此為物產豐饒之地。荷治時期,馬太鞍部落以出產品質優良的梅花鹿皮聞名。也因濕地的眷顧,部落自古以來水草豐沃,流水繞經家家戶戶,凝聚族人的心。Amid說起童年,一切無不與水有關。「現在通往餐廳的馬路邊,曾經住著一整個家族,大家常聚在河邊抓魚,還可聽到老人家唱歌、講故事。從前這個濕地就是大家的漁場和獵場,水是共用的。還沒蓋河堤的時候,河水通到每個人家的田,所以每家都可捕魚做石頭火鍋。」
石頭火鍋──濕地孕育出的飲食文化
「以前老人家到山上或河邊工作時,一定要先生火,讓天上的神可以看到他們。然後把石頭丟進火裡,讓石頭吸收火的熱度,工作回來就可以煮食。」石頭火鍋用的石頭來自馬太鞍流域盛產的蛇紋岩,其硬度夠,在高溫中不易爆裂。選約拳頭大小,因太小熱度不足,太大夾取不易。石頭與木炭或木材相互堆疊,彼此保持空隙,好讓石頭平均受熱。待兩刻鐘,石的色澤從墨綠轉為土黃,吸足熱力的蛇紋岩暗透紅光。
除了烹煮用的石頭,鍋具亦是撿拾得來。傳統阿美族人外出工作輕便為要,只需一把刀、一點鹽,就可在野地存活。檳榔樹自然脫落的葉鞘,因纖維層厚、表面具有防水膜,是天然的鍋具。以水泡軟,再削去頭尾,折出盒狀,用竹籤或樹枝穿刺固定兩端定型。檳榔葉鞘保溫效果好,亦可用作便當盒,裝入食物封好,放進背簍入山工作,直到中午,餐食依舊溫熱。使用後的葉鞘會自行發酵、分解,回歸自然。
創新的種子,已埋在古老的智慧裡,石頭火鍋如今是餐廳最具代表性的菜餚。阿美族的傳統烹調方式有三種:烘烤、石煮與挖地燜煮。相較其他兩種烹調方式,石煮法有個優點,Amid笑著說,「就是可以喝到湯。」佐生薑、米酒與少許鹽的生水只盛半滿,約蓋過食材的高度,「阿美族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但不喝太多湯,而是品嘗濃郁的湯頭,和最後留下的精華。」
滾燙的蛇紋石稍微過水除去碳灰,置入葉鞘製成的湯鍋,瞬間滾沸的湯水與魚蝦、野菜直球對決,鮮香隨蒸氣四溢。天然湧泉養殖的台灣鯛少了土腥味,突來的高溫讓魚肉緊縮,緊包著膠質,保持嫩度。待滋滋聲平息,沸氣漸散,木鱉葉的甘潤交融著魚蝦的鮮美,再襯以石頭釋出的炭味與檳榔葉鞘的香氣,各方粗獷野味匯集成一股舒滑入喉的溫潤。
春天以嫩口的龍葵入鍋,進入夏、秋,龍葵口感轉老轉硬,則改用木鱉葉,冬天多搭配水菜。乾淨的淺溪適合水菜生長,只需在溪中輕輕抹去一層河床的沙土,放入水菜,用石頭壓著防止流走,水菜自然生出根系。「這三種菜都很適合搭配魚湯,讓魚湯在不同時節有不同的口感跟味道。」而燒過呈黃白色的蛇紋岩硬度流失,Amid用作造園砌石。燒石區旁曾是祖母的梯田,如今是Amid的菜園,使用過的蛇紋石逐層堆疊,砌出祖先耕作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