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藥膳香兜轉岡山,探尋羊肉爐的身世之謎

大新羊肉 羊肉爐

大新羊肉的羊肉爐湯頭加入南投產的甘蔗與皎白筍,以甘味帶出羊肉鮮甜。

文字/謝欣珈 攝影/郭宛諭

岡山是連接山線、海線、縱貫線的交通節點,經過岡山不去吃一下「名產」羊肉爐實在說不過去,但岡山其實不產羊肉,為什麼羊肉爐這麼興盛?羊肉品種、湯底有何講究?又為何跟豆瓣醬搭在一起?讓我們跟著「岡山大專青年協會」理事謝武強走趟岡山羊肉解密之旅。

「名字有『新』是『大新』出來的;有『源』的多和『德昌』有關;還有『舊市』,這三間可以說是岡山羊肉的三個頭。」聽謝武強講羊肉爐的歷史,彷彿在聽武俠小說,各路門派齊聚岡山,準備大展身手。就在聽得痴迷時,他在平安市場停下腳步:「這裡就是第一個賣羊肉的核心。」

岡山羊肉第一家

平安市場人稱「舊市」,後紅聚落的余壯是最早在這裡賣羊肉湯的人。1926年他看鄰近的田寮、阿蓮有產本土黑羊,農業時代不吃牛,要補身體羊肉是個好選擇。但羊肉腥,得加進中藥材調和騷味,他用「神農嘗百草」的方式,慢慢配出與羊肉味道最平衡的處方,一直沿用至今。帶皮羊肉的吃法也是從他開始,畢竟當時物質貧乏,有蛋白質的東西一點都不能浪費,所以羊隻從頭到腳都會投進湯裡熬出精華。

余壯的羊肉攤起初只賣羊肉湯、羊肉米粉、簡單汆燙的白片羊肉,大家稱他是代先(tāi-sing,最早之意)那間,念久就成現在店名「大新」,因為客人絡繹不絕,他從市場攤位賣到開設新店面。而市場裡的羊肉攤,換成原本做羊肉買賣的蔡天慶經營,被大家賜名「舊市羊肉」。

羊肉湯大升級豆瓣醬成最佳拍檔

1950年代以前,岡山羊肉仍以藥膳湯頭為主,搭配帶皮排骨或汆燙羊肉片,羊肉爐要到1985年左右才逐漸盛行。在「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口腹之慾也隨之膨脹,即使開創出蔥爆、沙茶熱炒的新吃法,大新第二代張余金珠仍常常被客人要求羊肉湯能不能更豐沛(phong-phài,豐盛之意)一點?光羊肉和湯不夠盡興,那就像火鍋那樣加入青菜、豆皮、火鍋料如何?自此風靡全臺的羊肉爐正式成形。

最佳拍檔豆瓣醬,則是由住在岡山空軍眷村的退役士官發明,復刻四川豆瓣醬的味道,因撫慰了軍眷的思鄉之情,一推出就獲得廣大迴響。不過川味豆瓣醬對臺灣人來說偏辣鹹,後來有人套用日本醃漬手法改良,口味甘甜溫潤不少,成為吃岡山羊肉爐不能缺少的一味。

只賣熱炒、羊肉湯雖然翻桌率高,但羊肉爐捲起的旋風實在太驚人,一開門客人都問「有沒有羊肉爐」,業者只好順應潮流,把羊肉湯變成羊肉爐,店家也越開越多。

岡山明明不產羊為何羊肉料理如此興盛?

不過來到岡山,沿路看不見羊隻買賣的店家,為何羊肉料理在這裡如此興盛?謝武強解釋:「這可能跟著名的籃籗會[註]有關。」岡山自古便是交通要道,周遭居民往來南北都會到岡山轉運。另一方面,每年三度的籃籗會舉辦時,岡山壽天宮周圍都會湧入大批攤販,羊販也趁著人多前來交易,成為羊肉料理在這裡大鳴大放的契機。

[註]籃籗會從傳統趕集活動衍生而來, 因販售物品主要為籃子、籮筐等竹製品而得名,目前僅剩岡山有此活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謝武強
文史工作者謝武強帶我們來到「舊市」平安市場,實地探訪岡山羊肉爐發展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