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野菇
封面故事
波蘭野菇饗宴

回到2015年夏末,那是我第一次在波蘭採菇。某天早上起床,發現朋友家的花園冒出一朵朵可愛的洋菇,朋友說可以摘起來為午餐加料,興奮之餘,朋友的媽媽邀請我一起前往森林找野菇,當時我還不知道接下來的每一年,我會為找野菇著迷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封面故事
菌菇寶貝圖鑑:可口食用菇、季節野味、意想不到的成員通通有!

歡迎各位冒險家登上菇菇島,這裡有很多菌菇寶貝。你現在看到的菇菇們,有的可口美味,可以幫你補充體力,也有的暗藏危機,吃下肚輕則拉肚子,重則陷入昏迷中毒、降低生命值。先來仔細閱讀圖鑑,認識島上可以食用、解毒的菌菇寶貝們!

藍寶石菇、玫瑰菇、珊瑚菇
封面故事
製包採收初體驗,食用菇產線大公開

白色菌絲走滿太空包,長出各形各色的菇,如花瓣、如鹿角、如海底珊瑚,在南投埔里的豐年農場,每走進一間菇舍就能蒐集新菇,而且統統都能吃!入寶山就要採好採滿,還能回家自己種種看。

蕈褶
封面故事
上山去!尋找森林裡的野菇

身為野菇觀察的初學者,出發前需準備哪些記錄器材與工具?上山後,野菇多半在哪些基質或樹種附近出沒?觀察的當下,又能從蕈菇的哪些構造端詳與對照?資深的野菇觀察家艾蜜莉與唐月雲(唐姐),也是臉書社團「野菇生態觀察-Taiwan Fungus」的版主,帶你一頭栽入菌菇的奇幻星球。

黑美人菇拌溫沙拉
封面故事
菇菇魔法師,料理濃縮小宇宙

菇,是廚房中常見的食材之一,它有著特殊的鮮味,可以替料理提升味道層次。鮮味又被稱作「第五種味覺」,舌頭上有個接收鮮味的受器,可以接收來自鳥苷酸、麩胺酸等胺基酸分子的鮮味感受,然而這種獨特的味道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因此在魔菇部落擔任主廚已有六年資歷的黃振勝,擅長利用合適的料理手法調味不同菇類,讓菇發揮出最美味的價值。

小麥田
封面故事
臺灣小麥有多好,麵包師最知道

在桃園市中壢區的「100種生活」烘焙教室裡,「安德尼斯烘焙坊」、「吳克己麵包工作室」創辦人吳克己取出剛烤好的臺灣小麥法國長棍麵包,香味四溢,切面布滿大小不一的氣孔並閃爍亮澤。熟悉多國麵粉特性的他表示:「我從來不會評斷麵粉的好或壞。了解更多麵粉後,你會知道什麼麵包適合什麼麵粉。」

簡志斌
封面故事
老醬油熟透了,甕缸裡的南國風土

在義大利,只有粗磨杜蘭小麥揉成的麵條,才當之無愧為正統義大利麵。那臺灣醬油呢?不同的家裡記憶不同醬油味道,滋味有濃有淡,理所當然概括「臺灣家之味」的醬油,又該堅持什麼?萬丹農家之子簡志斌攫一把屏東的風和日麗,收割田裡飽滿的台南10號黃豆,在老甕缸中堅持本土雜糧釀造,用風土醞釀一勺臺灣的味道。

雜糧
封面故事
低GI、無麩質飲食、每日建議攝取量……全穀雜糧的營養關鍵字

近年養生觀念盛行,全榖雜糧更是健康飲食的好選擇,不管是五穀米、紅藜、南瓜或山藥等,都是有益身體的天然食品。時常與養生、低GI連在一起的全榖雜糧,到底含有哪些營養成分?每天吃多少才足夠?不適合吃全穀雜糧的族群又要如何補充缺乏的營養?就讓亞東紀念醫院專業營養師吳宛真一一解答、破除迷思,教大家健康食用全穀雜糧。

郭翊鋒、張瓊今與鍾憶明
封面故事
穀動味蕾,舌尖上的雜糧風味

養生及綠色飲食當道,臺灣國產雜糧種類豐富,是健康飲食的首選。但雜糧料理常有口感粗糙、有豆腥味等刻板印象,如何美味上桌,成為家中常駐食材?

胡志宏
封面故事
來玉米田裡找樂紫,種出彩色田園夢

看似蔬菜但其實屬於雜糧類的玉米,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常可在三餐或消夜看到它的身影,而且除了食用外,還有專作飼料的硬質玉米及觀賞用玉米,角色變化多端,讓人意外的是,玉米連顏色也相當多變。位於臺中清水區,有一處隱身在田間小路裡的農場,他們種植了色澤紫黑透亮的玉米,在一片黃、白玉米市場中獨樹一幟。

邱柏翔
封面故事
不為花只採藕,出淤泥的小清新

蓮花蓮花盛夏開,以北觀音、南白河為臺灣兩大賞蓮勝地;距離觀音車程約半小時的桃園大園也有種蓮,然夏日少見蓮花,只見農人們半身泡在田裡,徒手從泥水中挖出肥厚的蓮藕──有別於觀音與白河的蓮種以賞花採蓮子為主,大園種的菜蓮專門採收食用蓮藕,以夏秋兩季最鬆軟清甜。

油
封面故事
薏仁有分大小?豆薯荸薺誰是誰?傻傻分不清的雜糧家族Q&A

日常生活中常聽到、吃到雜糧,但雜糧到底有哪些,又該如何保存?剉冰裡不只好吃、營養價值也高的薏仁,竟然有分大小?料理新手不時就會搞混的麻油香油,又有什麼不同呢?總被當成料理配角的豆薯、荸薺,你是否吃過但對它們不太熟?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認識雜糧,解開心中的困惑!

鄭慧妮
封面故事
莢豆隨風搖曳,豐厚餐桌與土地

深冬時節,東北季風掠過山稜,為新竹帶來寒風,即將收成的樹豆在熟枯的豆莢裡沙沙作響;而同樣的季節,海風為蘭陽平原帶來水氣,得抓緊時機,趁晴朗有冬陽的日子採收樹豆。待過新竹學農,爾後來到宜蘭耕作的鄭慧妮,在兩個氣候迥異的地域種植一樣的作物,更深切感受到因地制宜的務農節奏。

富穀樂糧行
封面故事
少量自由配的糧行好鄰居

位於臺南永康的「富穀樂糧行」,潔白牆面配上簡約感木門,草皮與植栽點綴門口的生氣,濃濃文青風格的裝潢有別於傳統雜糧行。店裡一格一格透明的儲存箱取代地板上一落一落的布袋,購買單位從一斤(六百克)減成一百克。隨著消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演變,雜糧行也有新風貌。

龍骨水車
封面故事
探尋人水交織的痕跡

從飲用溪流山泉到鑿井汲水,劃時代的自來水系統,讓我們轉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的水可以使用。人的生活處處依賴水,卻也對水敬畏三分,若洪水成猛獸,往往危及性命財產、家園毀於一旦。因此在容易氾濫的地區,自然會衍生與水相關的信仰祭儀。讓我們回溯歷史長河,探尋若即若離的人水關係。

李光平
封面故事
旱季神救援,暗藏地底的深溝湧泉帶

宜蘭是臺灣唯一不需興建水庫,卻終年不缺水之地。占地23公頃的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深溝淨水場),就足以供應蘭陽溪以北共五個鄉鎮的用水量,水源除了仰賴地面溪流,暗藏於地底下豐沛的伏流湧泉,更像一座地下水庫,於旱季適時補位。深溝淨水場的資深志工李光平形容:「如同腎蕨,冬季將水分儲存至地下球莖,夏季雨水不豐時就能派上用場!」

眉溪小祕境
封面故事
無形卻有情,那些圳溝的生活記憶

小時候外公、外婆的田在郊區,一個走路可以到達的地方。大人們總忙碌著菜園裡的農事,我就在旁邊的溝圳或玩水、或泡腳,自得其樂。

獅子頭圳第二幹線中脊
封面故事
鄉間水路,立農於水的美濃圳路

荖濃溪從玉山陡峭東峰汩汩流下,急流沿中央山脈蜿蜒曲折,緩和流入美濃平原漫地伏流,被獅子頭圳束集起來,水圳支線滋養土地和人情。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佇立在沙洲,遙望彼岸荖濃溪主流,奔騰溪水浩浩湯湯,他又順水圳水路走入村庄水橋,「這流水可能剛和我們見過面。」這美濃男人的家鄉話很浪漫。

掌水組長洪泰和
封面故事
從土地到雲端的嘉南大圳掌水工,寸土寸步守望良田水

密布嘉南平原的百年水利鉅獻,以烏山頭水庫為起點,透過織羅密網的水圳,使沒有水源的「看天田」成為15萬甲糧田。在烏山頭水庫下首當其衝的隆田工作站,接承1920年代以來的百年水利智慧,使嘉南平原抗旱英雄「掌水工」再進化,為農業大未來定下重要基礎。

撈海龍鬚菜
封面故事
水面下的精采,七股養殖池的美味與永續

造物主以山、海、河成就大地基本骨幹,身處其中的人們用智慧創造生命延續,這樣的感慨在看到七股阡陌連綿、水天一色的魚塭養殖池更加深刻。當地四百年前是一片湛藍的大海,四百年後由人力拓墾出來的養殖海依然一望無際,成為島內人們品嘗水產美味的最大生鮮寶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