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人水交織的痕跡

龍骨水車

(圖片出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文字/李怡欣

從飲用溪流山泉到鑿井汲水,劃時代的自來水系統,讓我們轉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的水可以使用。人的生活處處依賴水,卻也對水敬畏三分,若洪水成猛獸,往往危及性命財產、家園毀於一旦。因此在容易氾濫的地區,自然會衍生與水相關的信仰祭儀。讓我們回溯歷史長河,探尋若即若離的人水關係。

龍骨水車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的既定規則,但地勢較高的農田要如何引水灌溉?龍骨水車就是成功把水往高處送的智慧發明。將集水槽尾端浸入水道,裝上類似腳踏車的鏈條與輪軸,外觀神似龍骨。農民踩動踏板,就能把水往上帶,送往高處的農田。需要人力帶動的龍骨水車今日已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透過水流自然帶動、又稱「揚水筒車」的水車,除了引水,也可以用來發電或脫穀。

扛茨走溪流

臺江地區有個與水有關的傳說:相傳曾文溪為公蛇,鹽水溪為母蛇,想要相會的兩蛇,導致曾文溪流域在1938年築堤防前氾濫頻仍。面對飄忽不定的青盲蛇(tshenn-mê,瞎眼的蛇),在地人僅能透過民俗祭儀祈求平安,舉凡栽種神榕、設劍獅鎮水祭溪、拜溪墘等等,都能看出先民對於溪流的敬畏。

洪水一來就要在最短時間內撤離,於是先民發展出「霍爾的移動城堡」般的竹籠茨──竹管結構、茅草屋頂、泥土牆壁,做大水(tsò-tuā-tsuí,水災)時只要敲掉壁面泥土,就能扛起屋子直接「搬家」,成為曾文溪流域特有的抗水文化。

興安宮

臺北有兩間主祀水神的廟宇,一為位於基隆河畔的北投洲美宮,也是臺灣唯二的屈原廟,另一間是士林的興安宮。興安宮祭祀的水仙尊王,包含大禹、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五位與水有關的古聖先賢。水仙尊王祭祀組合各地不太一樣,以禹帝(大禹)、楚王(項羽)、奡王(寒奡)、屈大夫(屈原)、伍大夫(伍子胥)「一帝二王二大夫」的組合最常見。磺溪過去常因豪雨溪水暴漲,甚至曾沖毀北淡線鐵路的橋墩,興安宮隱含在地人鎮壓水患的歷史。

參考資料=《臺南府城古井誌》、《與水同行:走讀臺灣的水資源歷史與文化》、<曾文溪流域水文化探採小旅行>、<極端氣候下,水泥化河川還安全嗎?磺溪的「城溪共好」行動|投書>、<台灣自來水之父,竟然是個英國人!揭威廉.巴爾頓為台灣鞠躬盡瘁的故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扛茨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水。圳。道」粉絲專頁<四座守護雙北地區河流的「水仙宮」>、<「彰化水道+日本神社+清朝古寺」百年歷史走廊>、「磺溪生活流域」粉絲專頁<士林的水仙廟>

興安宮
(攝影/石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