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水車
封面故事
探尋人水交織的痕跡

從飲用溪流山泉到鑿井汲水,劃時代的自來水系統,讓我們轉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的水可以使用。人的生活處處依賴水,卻也對水敬畏三分,若洪水成猛獸,往往危及性命財產、家園毀於一旦。因此在容易氾濫的地區,自然會衍生與水相關的信仰祭儀。讓我們回溯歷史長河,探尋若即若離的人水關係。

李光平
封面故事
旱季神救援,暗藏地底的深溝湧泉帶

宜蘭是臺灣唯一不需興建水庫,卻終年不缺水之地。占地23公頃的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深溝淨水場),就足以供應蘭陽溪以北共五個鄉鎮的用水量,水源除了仰賴地面溪流,暗藏於地底下豐沛的伏流湧泉,更像一座地下水庫,於旱季適時補位。深溝淨水場的資深志工李光平形容:「如同腎蕨,冬季將水分儲存至地下球莖,夏季雨水不豐時就能派上用場!」

眉溪小祕境
封面故事
無形卻有情,那些圳溝的生活記憶

小時候外公、外婆的田在郊區,一個走路可以到達的地方。大人們總忙碌著菜園裡的農事,我就在旁邊的溝圳或玩水、或泡腳,自得其樂。

獅子頭圳第二幹線中脊
封面故事
鄉間水路,立農於水的美濃圳路

荖濃溪從玉山陡峭東峰汩汩流下,急流沿中央山脈蜿蜒曲折,緩和流入美濃平原漫地伏流,被獅子頭圳束集起來,水圳支線滋養土地和人情。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佇立在沙洲,遙望彼岸荖濃溪主流,奔騰溪水浩浩湯湯,他又順水圳水路走入村庄水橋,「這流水可能剛和我們見過面。」這美濃男人的家鄉話很浪漫。

掌水組長洪泰和
封面故事
從土地到雲端的嘉南大圳掌水工,寸土寸步守望良田水

密布嘉南平原的百年水利鉅獻,以烏山頭水庫為起點,透過織羅密網的水圳,使沒有水源的「看天田」成為15萬甲糧田。在烏山頭水庫下首當其衝的隆田工作站,接承1920年代以來的百年水利智慧,使嘉南平原抗旱英雄「掌水工」再進化,為農業大未來定下重要基礎。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2年9月號 水鄉澤農

始於雨,終於海,路徑變化萬千。水是天地的旅者,於地表流浪時潤澤了我們,從直接掬水清洗解渴,到生活各種所吃所用,水都不可或缺。

石頭塔
封面故事
修築舊「石」光,新屋石滬修復匠人

層層堆疊的石頭塔砌成圓弧型,將海岸線圍起成圈,利用潮水漲退把魚群困在堤岸裡,再用漁網或手叉網捕撈,這是上百年前傍海而居的先民發明的石滬捕魚技法,在漁業技術發達的現在已越來越少見,甚至因缺乏維護而荒廢、傾圮或消失,而在桃園有這麼一群人,每天不間斷的在海岸邊上重築、維護,讓新屋石滬群重現往昔風采。

宮前町砌石大溝
封面故事
大溝重見天光,水城臺北的當代可能

2019年10月底,雙連捷運站一號出口旁的小巷弄,因緊急路面工程搶修,讓一段約莫15公尺長、兩公尺寬的水道意外露出,第一時間引來鄰居圍觀,隨後更有社區耆老說這條水溝數十年前是自己小時候玩耍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水裡還不停跳出被開蓋驚擾的鱔魚和土虱,讓沒看過此景象的一夥人嘖嘖稱奇。

陳其澎
封面故事
滋養生活的水脈,讓桃園千塘再度發光

以飛鳥的視角,從空中俯瞰桃園──鑲嵌在翠綠田野、灰色道路、積木般建築之間的無數埤塘藍點,被《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形容「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20年來走遍大小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練就搭飛機、看空照圖都能逐一指認埤塘的能力,對他而言,認識桃園得先從埤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