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到雲端的嘉南大圳掌水工,寸土寸步守望良田水

掌水組長洪泰和

小組長洪泰和(右)有十多年掌水經驗,本業是一名農夫。

文字/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密布嘉南平原的百年水利鉅獻,以烏山頭水庫為起點,透過織羅密網的水圳,使沒有水源的「看天田」成為15萬甲糧田。在烏山頭水庫下首當其衝的隆田工作站,接承1920年代以來的百年水利智慧,使嘉南平原抗旱英雄「掌水工」再進化,為農業大未來定下重要基礎。

回望百年前一場在嘉南平原展開的世紀水利工程,由「嘉南大圳之父」土木工程師八田與一提出偉大的構築,在烏山頭攔壩興建水庫,同時修築烏山嶺隧道,引三公里外的曾文溪水挹注水庫,以南北幹線聯通埤圳,加上濁水溪取水口以及濁幹線完成,使原本只有五千公頃的灌區,擴大到濁水溪以南。

為此,八田與一融合清代民間組織與日本水利會架構,發展出組合會、郡部及區、實行小組合的上下組織,分別負責決策、管理、掌水,運作起他所設計的三年輪作給水法[註1],掌水工即是應運而生的職業。

看顧大圳的水利英雄

負責管理枝葉繁茂農田水利系統的「嘉南大圳水利組合」後來發展為「嘉南農田水利會」[註2],其最高峰期灌區面積達18萬公頃,至1975年濁幹線灌溉系統劃歸雲林農田水利會,才減為今日的6萬3千多公頃,仍是相當可懼的面積。

百年改革演化下,2020年改制更名的「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轄下工作站共管理六百多個水利小組。水利小組即昔日實行小組合,一組有三位掌水工,平均每人照看50公頃,而掌水工主要由當地農民兼任,也是嘉南大圳從建設到管理都有農民組織參與的象徵。

隆田工作站站長陳艷星指出,其他地區的圳路較短、不複雜,在人力短缺及耕作面積遞減的情況下,許多管理處已把掌水工作外包,只在灌前集中清理與修繕,然而嘉南平原幅員廣大,圳道總長1萬8千多公里,如果沒有這1260名掌水工,根本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人力承接,至今仍無法被取代的掌水工,可說是雲嘉地區的特有職業。

定期巡水 抓出漏水元兇

掌水工的工作主要是保持水路暢通,以人工控制中小型水閘門,實行田間灌溉的節水任務,是灌區配水的第一線。身任灌區小組長的洪泰和,亦是有著十多年經驗的掌水工,手持從農具行買的長柄草耙與鐮刀,沿著田間圳路巡視,砍除雜生野草、撈撿垃圾,是通水期間尤其重要的任務。

「最難是缺水期間,很容易有人偷水!」洪泰和說,配水最講求公正,連他身為掌水工,為避人閒話,非但無法自肥,自己的田還往往排到最後才灌。可是總有農民希望自己的田可以多淹一點,使稻子長得快一點、多一點,從爭水到偷水無所不用其極,輕則自行擋水或放水,重則破壞閘門鎖頭、偷偷抽水,甚至冒生命危險潛入溝中破壞水門。話說到一半,他費勁從閘門下剷出異物──一顆巨大的青木瓜,這正是水門無法閉合、造成漏水的元兇。

「農業用水沒有水表可查,少了小組與掌水工,水要流到末端很難,一定是水頭搶去,水尾吃不到。」陳艷星表示,掌水工的工作不單純只是巡水與發水單,常常還得現場調解糾紛,如果遇到不講理的農民,爭水爭到大動干戈,可能會引來人身安全問題。「所以我們有個LINE群組,掌水工如果遇到狀況,可以馬上直撥最近派出所!」

一張水單 看複雜的水利數學題

農業用水如何計算與分配?陳艷星拿出俗稱「水單」的輪灌給水計畫通知單,上頭寫明「本田」的輪灌期距、順序、時數,每個農民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家田地的通水時間,會在幾點幾分開始、幾點幾分結束。

[註1]1974年前後池關係的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串聯營運,三年一作輪灌制度改為三年二作。

[註2]2020年農田水利會改制為農田水利署所轄管理處,從法人組織改制成公務機關。

電動水閘門
配備太陽能板的電動水閘門是24小時待命的掌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