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幸福莊園_楊金坤、李香芬夫婦、長女楊子賢
豐年人物
幸福如果 乘載母愛與大地共生的美味酪梨

酪梨,又稱「幸福果」,也被譽為「森林中的奶油」,富含高營養價值,口感如乳酪般滑順。隨著養生、健身的風氣,帶動低碳、生酮等新飲食法的崛起,酪梨成為健康飲食的新寵。臺南大內是臺灣酪梨的大產區,這一波熱潮之前,「左岸幸福莊園」主人楊金坤、李香芬夫婦已在土地上耕耘好幾年,以自然農法著稱,出產有機的美味酪梨。

廖曼利_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屏科大景觀暨遊憩管理所助理教授廖曼利 打通園藝治療任督二脈 深化產業專業發展

園藝治療在20年前進來臺灣後蓬勃發展,好處是讓更多人了解園藝也可作為一種輔助性療法,對國內園藝業者幫助很大,整體上讓園藝更普遍地被大眾接觸;壞處則是它實在發展得太快了,所以在專業認證和訓練要求上仍不夠嚴謹確實。

豐年人物
在三千米高與火神賽跑 玉山森林大火前進指揮官賴龍輝滅火全紀錄

2021年5月中旬,玉山國家公園內的杜鵑營地因登山客用火不慎引發森林大火,火勢最終燒破70公頃才熄滅。時隔三個月後,憶起火場畫面,擔任前進指揮官的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阿里山工作站主任賴龍輝直說「非常淒涼」。長達12天生活在空氣稀薄、瀰漫燒焦味、10度以下低溫的環境,他不眠不休帶領隊員戮力開闢總長超過1,600公尺、寬30公尺的防火線。期間不乏有隊員外傷掛彩,他自己也暴瘦4.5公斤、成了家人口中的「oo-ta-sán(閩南語:烏焦瘦)」。賴龍輝如何面對林火救援生涯中的最大挑戰?關鍵的防火線決策又經過哪些轉折?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 植物益生菌保護作物健康 幫助農藥減量

益生菌保健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實不僅人體需要益生菌,大自然中也存在許多微生物,幫助土壤和植物維持健康。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植物的益生菌,被開發為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及微生物製劑等生物防治資材,幫助農民生產健康安全的優質農產品。

豐年人物
鄉土攝影家楊基炘 對臺灣農村的深情一瞥

楊基炘,1923年生於臺中清水,為當地望族楊氏子弟,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他在1951年進入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服務,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他因工作的關係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忠實紀錄了1950~19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

豐年人物
揭秘編輯檯日常!老豐年人簡芙蓉的42年鎏金歲月

《豐年》陪伴讀者七十載,幕後的重要功臣包括隱身在每一篇文章後、穿梭於作者和讀者間的編輯們。在早期資訊、交通仍不甚方便的年代,編輯兼記者兼攝影的他們彷彿都有十八般武藝,他們究竟如何完成每兩週一次的出刊?在編雜誌之外,又承擔了林林總總哪些農業推廣任務?在豐年社累積四十二年工作資歷、已退休的前資深編輯、業務部經理簡芙蓉是回答讀者這些疑問最好的人選!即使已離開豐年編輯檯多年,高齡八十有餘的簡芙蓉聊起從前的工作細節猶然歷歷在目,充滿著豐年人的榮譽感。

豐年人物
老頑童劉興欽 畫農村漫畫傳遞童心鄉情

以《阿三哥與大嬸婆》系列作品風靡全臺的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生平創作無數,他的漫畫角色多取材自鄉下小人物,描繪的情節、場景也如同一幅幅農村生活畫,自六〇年代起便樹立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當年劉興欽的漫畫在多家報刊連載露出,包括以農民為主要讀者、發行量最大的《豐年半月刊》。在1964~1972近十年的合作期間,他不僅畫出《老福財》、《錢如命先生》等系列作品,也發揮漫畫老少咸宜、淺顯易懂的優點,配合政府政令宣傳現代化知識。

豐年人物
從都市回到農村 「雞籠生」陳炳煌的豐年傳奇!

以「雞籠生」為筆名的陳炳煌,是臺灣戰後著名的漫畫家、大眾文學作家,在《豐年》創刊初期的1951~1963年,更曾長期擔任豐年社副社長一職。當時陳炳煌離開生活20多年的上海回到臺灣,在《豐年》時期的他,運用了曾參與臺灣新民報社時所熟習的圖文技藝,投入了「為農民之友、是生產之道」的農村、農業與農民的世界,徹底發揮推廣雜誌在農村的影響力,對戰後臺灣農業與農村現代化進程貢獻良多!

豐年人物
《豐年》雙翼!創社初期的藍蔭鼎與楊英風

《豐年》雜誌創刊於1951年7月,發行迄今,是臺灣出版史上發行悠久、從無間斷的一份雜誌,也是戰後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與見證。茲逢《豐年》70週年慶,謹以此文緬懷創社初期的社長藍蔭鼎與美術編輯楊英風兩位藝術家,重溫當年的豐年風華與藝術丰采。

豐年人物
半生相繫臺灣 豐年社創辦人許伯樂生平行誼略傳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距離今日已70年,「豐年社」這個臺灣最老牌的農業媒體,誕生及延續70個寒暑年頭,見證及記錄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歷史,當初的創辦人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已99歲,他仍以「豐年社」的一員自居,期待今年能來臺參加「豐年社」70週年社慶,雖受疫情所阻,但他熱愛豐年社的初心如一。

placeholder-light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回娘家

文字/陳吉仲、黃金城、胡忠一、林華慶、張致盛、王仕賢、艾群、盧虎生、董時叡、林彥蓉、陳美惠、楊懿如 行政院農業 […]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 扭轉劣勢為竹產業注入新活水

全世界有85%的竹種分布在亞洲,臺灣是適合竹生產的國家之一,擁有60多種竹,竹材資源相當豐富;在塑膠、鋼鐵還沒有被大量使用的年代,竹子與臺灣人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各式竹製品隨處可見,連建築工地都普遍使用竹鷹架。

豐年人物
星蘋果商機的隱形推手!電器行老闆轉務農,草根人生漾星光

古坑是雲林縣面積最大的鄉鎮,著名的遊樂園——劍湖山世界坐落於此;這一片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土地,接受了豐足的日照和降雨,栽種著臺灣原生種的咖啡豆,以「臺灣咖啡的原鄉」而聞名。在這得天獨厚的土地,還孕育著極具栽培潛力的新興作物——星蘋果。「美冠園藝」的主人戴文智投入十餘年的精力,潛心研究、改良出果質精良的星蘋果,他也是目前臺灣少數可量產,並外銷至香港、澳門等地的星蘋果農。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凝聚共識正確應對入侵種

外來入侵種的控制,其實和現在防治COVID-19的概念很接近,最佳防治時機,是料敵在先!若擴散到後面的階段,就得花上更多金錢和資源。臺灣現在面對福壽螺的入侵,其實已經很難再積極處理,因為福壽螺在臺灣的族群數量,已經成長到難以根除,期待未來發現新的入侵種時,民眾能有共識,一同面對外來種問題。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楊恩誠:因應氣候變遷,發展蜂產業調適策略

授粉昆蟲對人類、農業及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農作物仰賴昆蟲授粉,包括鱗翅目的蝶類及蛾類、雙翅目的蠅類,以及膜翅目的蜜蜂、熊蜂、獨居蜂等,少了這些授粉昆蟲,不僅影響農業生產,也會衝擊地球生態平衡。

豐年人物
烽火少年 如果我有一頭牛,楊英風的豐年時代

開春在臺北和平東路「臺師大德群畫廊」展出的〈烽火少年楊英風1947-1963〉,上百幅作品幾乎都是他在《豐年》時期所創作,有三分之二在雜誌上刊登過,這個展覽包含雕塑、版畫、速寫與漫畫,除了少數的幾幅,內容全部都是農村風景、農業景觀,以及有14頭各種形態的牛,從寫實到抽象、神情飽滿與幾何線條,傳達牛的處境與精神象徵,經過一甲子的時光流轉,再度喚醒踏在這片土地上的實感。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退休教授李皇照:技術驅動變遷,農產運銷通路多元發展

農產品運銷體系是一種動態的累積演進結果,會隨著政治法規、經濟、社會文化及技術等總體環境變化而調整,其中,「技術」是臺灣運銷變革很重要的驅動力。

豐年人物
謝富羽vs.詹又穎 用臺灣花草茶征服全世界

為了尋找更有效的經營策略與人才,七年級的苗栗青農謝富羽,反將視角向外探索,效法「水滸傳」中好漢齊聚、各顯長才的精神,與科技業出身的詹又穎結盟為事業夥伴,兩人在田間管理、產品開發與行銷上各司其職,將苗栗農產一舉推上國際市場。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四大福利齊到位,讓農業成為真正的職業

繼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災保險之後,《農業保險法》、《農民退休儲金條例》在2021年元旦正式上路,農民四大福利措施終於到位,這是臺灣農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落實刺網漁具實名制 不要讓垃圾比魚多

處理海洋廢棄物,有預防、減緩和移除三大策略,「刺網漁具實名制」希望以溯源管理達到預防的效果,原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是輔導縣市政府以地方自治法規推動,其中基隆市、新北市、澎湖縣等進度較快,部分縣市尚未完成,因此漁業署今年(2020年)統一訂定法規,明年正式上路,各縣市政府可一體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