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編輯檯日常!老豐年人簡芙蓉的42年鎏金歲月

由左至右為簡芙蓉、訪客、梁鶚先生與高明堂先生。

文/楊雋珩

《豐年》陪伴讀者七十載,幕後的重要功臣包括隱身在每一篇文章後、穿梭於作者和讀者間的編輯們。在早期資訊、交通仍不甚方便的年代,編輯兼記者兼攝影的他們彷彿都有十八般武藝,他們究竟如何完成每兩週一次的出刊?在編雜誌之外,又承擔了林林總總哪些農業推廣任務?在豐年社累積四十二年工作資歷、已退休的前資深編輯、業務部經理簡芙蓉是回答讀者這些疑問最好的人選!即使已離開豐年編輯檯多年,高齡八十有餘的簡芙蓉聊起從前的工作細節猶然歷歷在目,充滿著豐年人的榮譽感。

豐:請問您是何時進入豐年社服務的呢?

簡:我是民國54年7月1日進入豐年社擔任編輯,72年時轉任業務部經理,直到96年退休,總共橫跨了42個年頭、前後歷經7任社長。我大學一畢業就進來了,因為當時我們臺大農業推廣學系(現改名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新聞編輯課的老師,就是時任豐年社總編輯兼副社長梁鶚。上課時他認為我最認真、成績最好,還沒畢業就發給我一張聘書、把我給約進來了。那麼多年的時間裡,我最自豪的就是不管做編輯或是後來做業務的工作,我都能得心應手。而且同事間相處非常融洽,楊英風老師等前輩有時也會回來和我們閒話家常,豐年社就像一個大家庭的感覺!

豐:當時編輯部的編制為何?

簡:我剛進來時,編輯部只有3個人,梁鶚先生是總編輯、高明堂先生是主編、我是編輯。還有一位畫家顏彤先生,每週進來幾個小時幫我們畫插圖。我們沒有記者,稿子大部分是由編輯去約請農政單位、農業試驗機構或大學農學院的專家撰寫,他們的文稿都會附上照片,所以在我那時也沒有專業攝影。印象中,「農業信箱」則是有位兼差的張先生一週來幾個下午做解答,不能當場解答,再轉請專家回覆。後續有增加一兩位新同事,負責四健會推廣活動和讀者來信等內容。而我身為編輯,也是校對、也是記者,有時得親自到農試所當面請教,或搭乘公路局客運轉車又轉車、去到田間採訪,「校長兼撞鐘」全部一手包,真的是非常的忙。

豐:編輯檯如何決定每一期的題目?

簡:我們每一期都有一個專題。那時《豐年》會和很多機構合作專欄,比方與家庭計畫研究所、香蕉研究所、洋菇蘆筍工會、蔬果合作社,或與農委會合作農藥安全使用、水土保持專輯。碰上一年一度的節日,例如6月1日水利節、3月12日植樹節,也會節日紀念專刊。最特別的是過年前出刊的「新年特大號」,我們會為相關單位的新年度重點政策進行宣傳,包括土地銀行、合作金庫、臺灣糖業公司等,這些單位會補助我們一點經費。

豐:每期的編輯流程大約會是怎樣呢?

簡:那個時候是半月刊,兩個禮拜一個循環,我們很努力喔,都不敢鬆懈!首先總編輯會在白紙上畫一個大樣決定版面,比如幾頁到幾頁放當月專輯、農業要聞……然後我就去找相關文章來把版位填滿。因為是活字排版,拿到稿子後,以前印刷廠有一個小姐,她一天會跑過來好幾趟,完稿拿給她,她帶回去給師傅用鉛字一個字一個字排好、印出來,她再送過來,我們就趕快校對,都沒問題了就簽個付印,交給印刷廠。一篇稿子通常要來回兩三次,並不像現在有固定截稿期的天數安排。我們的時間都控制得好好的,不太需要加班,付印後又趕緊準備下一期啦!

豐:在您服務期間,《豐年》的風格有什麼變動嗎?

簡:《豐年》最早是以農業生產技術為主,即「農民之友.生產之道」這8個字。後來時代潮流在變,《豐年》也跟著轉變,除了生產,也加入生活、生態的編輯方針,不只有農業產銷技術、經營管理報導,更多了人、生活改善、生態保育的面向。從最前面翻閱,先是農業新聞、再來是比較專業的農業生產文章,然後是數個專欄、豐年畫刊、農村家庭、讀者來信、有漫畫和笑話的農友園地欄位。從最初是畫刊型,後來也改成書報型,但大結構沒有太多變動。倒是不同時期,也有增添專門宣導農政的「梅花標誌重要農訊」、與一位律師合作的「法律問答」、與《國語日報》合作教導農民國語閱讀的「注音故事」等。發行了這麼多的雜誌叢書,《豐年》都有得金鼎獎的呢!

豐:早期的《豐年》發行量與收費是?

簡:當年大約是印製8萬份,在每月的1日和15日發行,一開始沒有收錢,是以農會訂閱為大宗,由各地農會分送給轄區內的農民和農會幹部。後來美國新聞處認為長期免費分送不是辦法,我們就開始朝自給自足的方向努力,從一份5角、8角、1元起酌收費用,雖然份數就稍稍下降,仍有個四到五萬份。但訂費還是太便宜了,所以我們必須趕快招攬廣告。因為收費很低,早期是黑白印刷不用說,紙張也是粗糙的新聞紙,很克難的,但假如收太多,農會預算又沒那麼高!說起那時候,基本上把握住農會這一塊,訂戶就比較穩定了。而且前總統李登輝做省政府主席時,發起培育「八萬農業大軍」計畫,政府也有交給豐年社那八萬農業專業戶的名單,讓我們去聯繫、請對方訂閱,這也是一個訂戶來源。

豐:豐年社喜迎70歲生日,您有什麼祝福嗎?

簡:豐年社從創辦以來篳路藍縷,非常地艱苦奮鬥,能有今日的成就是大家努力的結果,很開心看到後起之秀接棒編輯那麼優質的內容給讀者。時代再怎麼變,從農業鼎盛到農業式微、工商業興起,豐年社傳遞農業新知、促進生產、改善農民生活的核心都是不變的,祝福豐年社業務欣欣向榮!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