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基炘在《豐年》雜誌工作時期的工作照。(楊文華女士提供;吳尚鴻翻攝)
新聞
他是臺灣首位農業媒體攝影記者:楊基炘百歲「凝光」典藏展開展

攝影家楊基炘(1923-2005)今年正逢誕生百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特別以「凝光」百歲典藏展的主題,展出他於1950至1960年代初期,在《豐年》雜誌任職時期,所拍攝的臺灣珍貴影像及農業記錄,創辦於72年前的《豐年》雜誌,可說是臺灣戰後第一個農業媒體,楊基炘也可謂是臺灣第一個農業媒體攝影記者。

新聞
形塑「好」農民:早期《豐年》雜誌漫畫 能反映怎樣的戰後臺灣?

豐年社考慮當時農村環境及農民的閱讀習慣,為了引發農民興趣,幫助他們閱讀,特別開闢漫畫欄位,每期都有圖文搭配的豐富漫畫,不論是連載或單篇都會採用寫實圖像搭配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圖說,通俗又貼近生活,試圖跨越語言藩籬,吸引農民的目光。

新聞
《永遠的農業人》:李前總統百歲冥誕前獻禮 一部臺灣農業史

李登輝前總統逝世將滿兩週年,財團法人豐年社發表《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新書,李登輝之女、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表示,這本書寫到父親最早的出發點「農業人」,農復會時期是父親受到臺灣土地滋養最重要的一段時間;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臺灣農業正在改變,依照李前總統的理想執行,一起為臺灣農業打拚。

新聞
陳吉仲:奠定臺灣農業發展典範──「農為國本」的李登輝前總統

在農委會主委的辦公室裡,懸掛著李登輝前總統的墨寶「農為國本」。這四個字,象徵了李前總統的一生使命,也是所有農業人的使命,成為臺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從享譽國際的農業經濟學者,之後在政府部門推動各項農業政策,退休後投入復育「源興牛」,李前總統心懷對臺灣農業的使命,努力實踐臺灣農業的藍圖。

新聞
偏鄉學校營養午餐躍進 三章一Q食材覆蓋率達86%

豐年社今(28)日舉辦「提升偏鄉學校營養午餐品質」研討會,邀請農委會、教育部、全國餐盒同業公會、大享食育協會、偏鄉小校及地方政府代表,分享學校午餐推動情況,共同研商偏鄉學校午餐精進之道,吸引近百名學校午餐秘書、營養師,團膳及食材業者與會,討論熱烈。

豐年社時期,到農村中與農民交流的藍蔭鼎。圖片來源/翻攝自蕭瓊瑞《真善美聖的實踐者:藍蔭鼎的生命與藝術》
農藝
世界級的水彩畫家 亦是媒體人──豐年社創社社長藍蔭鼎

藍蔭鼎敏銳於現代化、國際化潮流,也很早與國際畫壇建立關係。他在二戰後以畫家兼媒體人的身分,結識愛好藝術的時任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Robert Sheeks),在許伯樂的認同與支持下,將創辦農民刊物的想法寫成計畫,向美國國務院爭取經費,成為豐年社創立的緣起。

封面故事
揭秘編輯檯日常!老豐年人簡芙蓉的42年鎏金歲月

《豐年》陪伴讀者七十載,幕後的重要功臣包括隱身在每一篇文章後、穿梭於作者和讀者間的編輯們。在早期資訊、交通仍不甚方便的年代,編輯兼記者兼攝影的他們彷彿都有十八般武藝,他們究竟如何完成每兩週一次的出刊?在編雜誌之外,又承擔了林林總總哪些農業推廣任務?在豐年社累積四十二年工作資歷、已退休的前資深編輯、業務部經理簡芙蓉是回答讀者這些疑問最好的人選!即使已離開豐年編輯檯多年,高齡八十有餘的簡芙蓉聊起從前的工作細節猶然歷歷在目,充滿著豐年人的榮譽感。

harvest7107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1年7月號 豐年七十

豐年七十週年特刊,醒目的「豐年」刊頭,復刻自1951年7月15日發行的《豐年》創刊號,別具歷史意義。封面為楊英風在1951年的木刻版畫作品「豐年」,此作原型出自《豐年》一週年特刊的漫畫,主人翁一手拿著《豐年》,一手拿著稻穀,臉上堆滿笑容,四周充滿了各式水果及農作物,似在傳達只要詳細閱讀《豐年》,就會有好收成。

農藝
「半生相繫臺灣」豐年社創辦人許伯樂 生平行誼略傳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距離今日已69年,「豐年社」這個臺灣最老牌的農業媒體,誕生及延續69個寒暑年頭,見證及記錄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歷史,當初的創辦人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已98歲,他仍以「豐年社」的一員自居,期待明年能來臺參加「豐年社」70週年社慶。

新聞
友善農作、特色農產品攏抵家! 「百匯農市集」端午連假開張到夜間

端午連假去哪裡?農委會25日開張的「百匯農市集」,有小農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有友善耕作栽培檸檬、桶柑加工製成的蜂蜜檸檬醬、桶柑蜜餅、桶柑露,還有評鑑獲獎蜂蜜、茶、咖啡,各地特色農產品,讓人好逛好買,輕輕鬆鬆就可買到經濟實惠、優質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