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農業人》:李前總統百歲冥誕前獻禮 一部臺灣農業史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從農業的視角認識李登輝,豐年社董事長楊宏志與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右4)、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5)等貴賓一齊出席新書發表。(攝影/吳尚鴻)

李登輝前總統逝世將滿兩週年,財團法人豐年社發表《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新書,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表示,這本書寫到父親最早的出發點「農業人」,農復會時期是父親受到臺灣土地滋養最重要的一段時間;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臺灣農業正在改變,依照李前總統的理想執行,一起為臺灣農業打拚。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新聞文化部長村嶋郁代指出,這本書應該可以回應日本人想探索、想深入認識李登輝的心情。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一書今(29)日在臺北市長官邸舉行新書發表會,由青年作家江昺崙、豐年社總編輯陳慧萍共同執筆,從李登輝求學階段的學思歷程談起,述及李前總統在農林廳、農復會的工作經驗,以及從政後推行的「廢除肥料換穀」、「八萬農業大軍」等諸多農業政策,回顧臺灣百年來農業發展過程。

臺灣百年來從農業社會轉變  李登輝全都經歷

從農業視角深度認識李前總統,本書顧問群陣容堅強,包括曾經手WTO談判業務的農委會前主任秘書廖安定、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一、李登輝卸任後相當倚重的農訓協會出版處長丁文郁、催生此書的最大推手總統府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洪浦釗,以及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劉清榕、蔡宏進、甘俊二、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景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顏建賢、農委會前農田水利處處長蔡明華、桃園農田水利會前會長李總集、中央通訊社副社長曾嬿卿、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林進財、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副總經理陳平軒等,也都出席了這場新書發表會。

李安妮表示,JCRR是李登輝農業經歷的重要時期,而在市長官邸舉辦新書發表會,更令她想起李前總統任職臺北市長的時光。(攝影/吳尚鴻)

李安妮指出,去年5月接任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的工作後,開始認真整理父親留下來的資料,永遠的農業人一書所撰寫內容,正是他父親最早的出發點,「他是一個農業人出發的,我小時候第一個認識的英文字母就是JCRR,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這段歷史記憶是他父親在這裡從事嚴謹務實的訓練,同時也影響到後來臺灣的農業政策,JCRR是李登輝受到臺灣土地滋養最重要的一段時期。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新書發表選在李登輝逝世2周年前夕,有特別意義,陳吉仲表示,李前總統1923年出生,明年2023年就是百歲冥誕,臺灣社會發展前50年都跟農業息息相關,後50年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農業政策改變都寫在這本書裡,這些政策對臺灣農業具有深遠影響。

陳吉仲:改善水利  農水不必看天是李前總統希望

陳吉仲表示,農委會主委辦公室裡「農為國本」墨寶,是所有農業人堅定的核心價值,這4個字就是李前總統親筆題字,成為農業人捍衛農業最重要的原則,「農為國本,讓我們捍衛農地」;1945年後,經濟發展把農業當成提款機,米、茶等出口轉化為支持工業發展的工具,當時的「肥料換穀」更是剝削稻農,在李登輝建議及主導下,肥料換穀政策終於被取消。

陳吉仲指出,臺灣在戰後的農業政策以農產出口、甚至剝削農民的形式換取工業發展,其中「肥料換穀」制度在李登輝主導下終於在1973年終止。(攝影/吳尚鴻)

在李前總統執政的90年代,就希望農田水利會可以升格為公務機關,以擴大灌區服務,陳吉仲說,當初農田水利會服務的灌區面積只30多萬公頃,灌區外的農民用不到水,書中有提到李前總統看到農民種植的田是「看天田」時心裡的感受,農委會現在已將農田水利會升格為公務機構成立農水署,有計劃地擴大灌區,讓更多農田有水可以灌溉,「只要有土地、陽光,加上水,我們就可以在這塊土地上認真地耕耘,這就是李前總統所希望的」。

農業歷史締結臺日友誼  李登輝讓日本想起八田與一

提到農業灌溉設施就不得不提到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陳吉仲說,如果不是李前總統,很多人都忘了八田與一對臺灣農業的貢獻,八田與一花了十年的時間建成嘉南大圳,灌溉十幾萬公頃的旱田成為良田,在有水可用後,嘉南平原成為臺灣最大的糧倉。

出席新書發表會的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新聞文化部長村嶋郁代表示,李前總統生前把八田與一建設的嘉南大圳介紹給日本人,「告訴我們,這個工程到現在還在繼續幫助臺灣的農業,並且感謝我們,不只嘉南大圳,上周末總統蔡英文出席參加屏東二峰圳的百年紀念活動,這是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建設的灌溉設施,至今仍滋養臺灣的土地,貢獻臺灣農業。」

村嶋郁代表示,李前總統生前把八田與一等人對臺灣農業的貢獻介紹回日本,讓日臺的友誼更加緊密。(攝影/吳尚鴻)

臺灣人說感謝日本的貢獻,但參與灌溉建設工程的是臺灣人,村嶋郁代說,臺灣人至今仍珍惜使用這些灌溉設施,「我們日本人才應該感謝,臺灣農業創造了日本與臺灣之間的友情」,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會跟臺灣一起努力前進。

「八萬農業大軍」構想  奠定提升農業競爭力核心政策

除了廢除肥料換穀解救臺灣稻農外,李前總統提出的8萬農業大軍更是奠定臺灣農業發展方向。陳吉仲指出,李前總統當初所提的8萬大軍,就是農委會現在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政策,如今玉米價格高漲,農委會推廣種植硬質玉米做為飼料之用,小地主大佃農種植玉米少則100公頃,多則200公頃,1公頃賺1萬元,100公頃就能賺100萬元、200公頃賺200萬元,農業有競爭力才能永續,當農業的競爭力已提升到不需要外力補助時,農業就能持續往前走。

陳吉仲推薦關心臺灣農業、要做農業研究的人,可以先來看這本書,從農業生產、行銷一一去了解,因為我們臺灣的農業正在改變,而且是依據李前總統的理想執行相關的政策,他同時感謝出版《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的豐年社董事長楊宏志、社長梁鴻彬,「這本書不重,但影響力會非常深遠」。

楊宏志:回顧李前總統一生  「農為國本」彰顯農業重要

豐年社董事長楊宏志致詞時表示,從這本書可以看到李前總統下鄉服務人民的點點滴滴,思考農民的需要來制定政策,他的一生就是臺灣農業發展史,透過此書可以讓大家認識李前總統在臺灣農業發展史上扮演的關鍵角色。

豐年社董事長楊宏志指出,專書紀錄李前總統貢獻與臺灣農業變遷有其必要,更希望藉此彰顯農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楊宏志提到2020年7月30日李前總統辭世,《豐年雜誌》立即著手整理李前總統曾推動過的重大農業政策,在2020年9月推出「農為國本-李總統紀念特別報導」,紀錄李前總統一生對農業的貢獻,報導受到各界的肯定,認為雜誌特別報導僅18頁太少,有必要出版一本專書,除了紀錄臺灣農業變遷,也能藉由李前總統一生提倡「農為國本」的精神,彰顯農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作者江昺崙表示,以往農民的貢獻與付出很少被注意,李前總統當時對「肥料換穀」政策相當不滿,擔任政務委員第一件事情馬上改革這件事情,敢於向蔣經國建議的人不多,這個做法完全改變當時以農業培養工業的原則,現在聽起來是普通的政策改革,但在70年代算是非常革命性的發展。

共同作者陳慧萍說,這本書凸顯李前總統農業人形象,除了自己投入農經研究,不管身居哪個位置,隨時想的永遠都是重視農民的需要,改善農民的生活,李前總統自己也常說,若不是農業經濟的專業訓練,他不可能做總統。豐年社希望透過書籍出版,由李前總統人生故事,了解臺灣農業發展史,關注當代與未來的農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