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吉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農委會主委的辦公室裡,懸掛著李登輝前總統的墨寶「農為國本」。這四個字,象徵了李前總統的一生使命,也是所有農業人的使命,成為臺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從享譽國際的農業經濟學者,之後在政府部門推動各項農業政策,退休後投入復育「源興牛」,李前總統心懷對臺灣農業的使命,努力實踐臺灣農業的藍圖。時至今日,臺灣農業的發展,仍植基於李前總統當年所奠定的農業政策基礎。
臺灣農業戰略,由李前總統延續至今
李前總統照顧農民,廢除「肥料換穀」政策,扭轉「以農養工」的剝削農業問題;為改善農業基礎建設,推動「濁幹線北水南引工程」;為培養專業農提升產業競爭力,建立「八萬農業建設大軍」等,這些戰略式政策皆與現今農委會依循蔡英文總統施政目標,所推動的新農業三大策略──「農民福利」、「建構基礎環境」、「提升產業競爭力」不謀而合。
首先,在農民福利部分,農委會致力於建構完整四大農民福利體系,包括持續擴大農業保險,開放實耕者加入農保、推動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保險及農民退休儲金制度等,讓農業作為一個專業的職業,從農更有保障,進而吸引年輕農民加入,農業才得以永續發展。
在健全基礎環境部分,政府的責任是要防堵動植物疫病及病蟲害防治,歷經24年,臺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並堅守邊境,維持臺灣為非洲豬瘟非疫區;為保護74至81萬公頃農地,實施綠色環境給付、擴大灌溉服務等,健全農業基礎設施。
最後,在提升產業競爭力部分,透過推動有機農業與產銷履歷農產品、學校午餐與國軍副食採用國產溯源食材等,以需求帶動供給,並完善農漁畜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鞏固既有及拓展新興外銷市場等措施,解決農產品產銷問題。另推動林下經濟、漁業及畜禽產業競爭力等,整體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以達成提高農民所得的目標。在緬懷李前總統對農業的重大貢獻時,我們也逐步具體落實上述的新農業政策。
堅定「農為國本」,創造臺灣農業永續
許多重大農業挑戰,一跨就是數十年,稻米產業政策就是從李前總統的時代到我們皆共同面對的。1970年代臺灣面臨糧食危機、價格飆高,李前總統推動「糧食平準基金」,保價收購公糧。糧食危機過後,便出現公糧過剩的問題,因此推動「稻米轉作計畫」,期望在減少稻米產量的同時,確保農民的基本收益。
而今,我們仍面對相同的挑戰,且極端氣候讓挑戰變得更嚴峻,因此推動「稻作四選三」政策,除鼓勵農民轉作更高價值、耗水更少的戰略作物,如飼料用的硬質玉米,更有助於稻米產銷平衡,讓稻穀市場價格維持在合理的水準。同時為實踐農地農用,全面推動「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進行農業環境基本給付、作物獎勵及友善環境給付等堆疊式獎勵,以及開辦水稻收入保險,以降低農民經營風險與確保農民收入。
2010年臺灣兩岸簽署ECFA,自己有幸參與李前總統帶領的智庫團隊,至各鄉鎮討論ECFA對臺灣農業部門的影響。當時從李前總統的身上學習到,堅定「農為國本」的初衷,任何正常的國際農產貿易,都要建立在專業基礎和國際規則上,兩岸農產貿易若不依國際規範,將傷害到臺灣農業部門。面對情勢的變化,我們必須化危機為轉機,對內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強化產地冷鏈、加工等基礎建設並加強內銷通路;對外拓展多元市場,整體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也才能真正創造臺灣農業永續的國際視野。
短短的序言,難以完整說明李前總統對臺灣農業的巨大貢獻,直至現在,仍影響著臺灣農業政策的制定方向。世人或許熟悉的是「民主先生」的李前總統,這本書向大家介紹了「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先生,期待更多人透過內容,感受到李前總統留給我們──「農為國本」的精神與行動力。
延伸閱讀
作者:江昺崙,陳慧萍
出版: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