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相繫臺灣」豐年社創辦人許伯樂 生平行誼略傳

90歲的許伯樂在2012年回到臺灣訪問,在鹿港天后宮前留影。(取自robertbsheeks網站)

文/豐年社社長 梁鴻彬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距離今日已69年,「豐年社」這個臺灣最老牌的農業媒體,誕生及延續69個寒暑年頭,見證及記錄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歷史,當初的創辦人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已98歲,他仍以「豐年社」的一員自居,期待明年能來臺參加「豐年社」70週年社慶。

二次戰後美國援臺,69年前《豐年》雜誌是由經合署(ECA)、農復會(JCRR)及美新處(USIS)所共同發行,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當時任職美國新聞處處長的許伯樂,他認為需要創辦一份農民報紙深入臺灣農村,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支持,創辦了「豐年社」發行《豐年》雜誌。甚至「豐年」這兩字的定名,農復會主張用「寶島」,美國新聞處建議用「豐年」,形成蔣夢麟與許伯樂之爭,也是在他堅持之下,取代發行人蔣夢麟原本想要用的「寶島」,「豐年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是畫家藍蔭鼎,美術編輯則是藍蔭鼎的宜蘭同鄉畫家楊英風。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創刊,「豐年社」全體工作人員簽名送給許伯樂惠存。 (圖片提供/豐年社)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創刊,「豐年社」全體工作人員簽名送給許伯樂惠存。 (圖片提供/豐年社)

「農民之友、生產之道」是《豐年》雜誌發行的初衷及任務,「豐年社」即將邁入70週年,「寶島慶豐年」,明年將有一連串的影片、展覽、研討會、慶祝活動、特刊發行及數位典藏等活動。因「豐年社」正在籌辦明年70週年社慶,我透過電子郵件聯繫上許伯樂,他不但思慮清晰親自回信,甚至要提供當初離臺時,藍蔭鼎贈與他的一幅山水水墨畫,作為明年「豐年社」社慶展覽之用。

許伯樂在回信中寫道,「非常高興聽聞豐年社正在籌辦70年社慶的活動,對於豐年社將我視為創辦人,及仍是豐年社的一員,感到十分欣慰榮幸,來年我就99歲了,很期待能在明年來臺參加社慶活動,雖然我身體仍十分健康,但因年紀過大,恐怕仍要面對航空公司的運送條款限制。」

藍蔭鼎贈與他的畫作,上面有「豐年社」所有編輯及工作同仁的簽名,畫中漁翁駕一葉扁舟返家,藍蔭鼎提上「青山不墨千年畫,綠水無弦太古琴」,是引林則徐的詩作(註:原文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許樂伯惠存,「樂伯」則應是他的英文名字Robert的中譯,對藍蔭鼎而言,許伯樂更是他的「伯樂」,不但引薦他至「豐年社」工作,甚至後來還邀請藍蔭鼎至美國訪問。

許伯樂離開「豐年社」,藍蔭鼎畫了一幅山水畫相贈,上面也有「豐年社」全體員工的簽名。

許伯樂的生平跌宕精彩,半生繫於臺灣,因父親至中國經商,1922年他出生於中國上海,能講流利的中文和上海話,目睹日軍侵華,13歲被迫返美,1940年進入哈佛大學就讀,隔年珍珠港事變後,中斷學業正式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因其在中國的背景,先參加了日文及情報訓練,後派駐「海軍陸戰隊第二師」(D2)於太平洋島鏈,進行塔拉瓦、塞班及天寧(Tarawa、Saipan and Tinian)和沖繩等島嶼的登陸作戰對抗日軍。

許伯樂1994年訪問當初登陸的塞班島,在一處海灘旁的碉堡陣地留影。(取自robertbsheeks網站)
許伯樂1994年訪問當初登陸的塞班島,在一處海灘旁的碉堡陣地留影。(取自robertbsheeks網站)
許伯樂在二戰時的太平洋島鍊登陸戰擔任心戰官,負責向日軍喊話勸其投降。(取自robertbsheeks網站)

因為日語及情報專長,許伯樂在太平洋島嶼登陸戰時是擔任心戰官的職務,由於日軍寧戰死或自戕,絕不投降的玉碎精神,他的工作就是透過改裝的吉普車配上擴音器,及自製的日文傳單,對於躲藏死守在碉堡及地洞的日軍進行心戰喊話,呼喚日軍投降,減少雙方人命損傷,因此他也被授與「銅星勳章」的榮譽。

許伯樂透過改裝的吉普車裝設廣播設備,呼喚日軍勿玉碎,減少人命傷亡。(取自robertbsheeks網站)

戰後他返回哈佛大學就讀於東亞系,畢業典禮時還是致詞代表,接著在漢學家費正清的指導下,取得中國區域研究碩士,他也遇上了第一任妻子Jane Packard Pratt,Jane的祖父在北京擔任傳教士醫師,童年時也在北京度過,兩人同樣都有童年在中國度過的背景,同樣因日軍侵華返美後進入哈佛就讀,Jane在哈佛參加中國研究課程時結識了許伯樂而結婚。

許伯樂的第一任妻子Jane跟隨他派任臺灣,帶著兩個小孩在臺灣的景點合影。(取自janepsheeks網站)

哈佛大學學成後,1949年許伯樂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派駐在臺灣擔任美國新聞處處長及美國大使館的公共事務官員,1951年創設了「豐年社」,當時《豐年》雜誌為深入農村,讓農民看得懂,還有日文譯文報導。但隔年他就轉往「自由亞洲委員會」(CFA)任職,後更名為「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駐點馬來西亞期間,還接待當時的尼克森總統伉儷訪問馬來西亞,後又轉至新加坡及韓國。

許伯樂(左一)任職「自由亞洲委員會」(CFA)期間,在馬來西亞接待當時的尼克森總統伉儷(右一、右二)訪問馬來西亞。(取自robertbsheeks網站)

1963年許伯樂擔任國家科學院太平洋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促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與臺灣中研院及國科會等單位的交流。1969年結束了20多年的公職生涯,至1984年間,許伯樂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經商,並以沙巴為基地,進行由木薯轉為油棕栽種和海藻養殖的農業技術活動,與臺灣有關的主要業務,則是將美國高科技的電纜技術轉移至臺灣的電纜公司,並開發電腦儲存技術及中文翻譯軟體。

2012年許伯樂出版《一個陸戰隊員的戰役》(One Mariner`s War)傳記,詳述他在二戰時的回憶。

1985年依憑著在東南亞進行農業開發的事業推展,許伯樂返回臺灣基隆向養蝦專家廖一久取得養蝦技術,並進入美國在臺協會擔任農業部門官員,又至中國渤海灣協助將鹽田轉為養蝦池。他並成立自己的工程顧問公司(DML),橫跨至1990年代,都在臺灣進行北部高速公路隧道挖掘工程的顧問及技術服務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才返回美國加州聖羅沙定居,因第一任妻子去世,2001年許伯樂與來自臺中的劉寶美再婚。2012年他出版《一個陸戰隊員的戰役》(One Mariner`s War)傳記,詳述他在二戰時的回憶,其中創辦《豐年》雜誌是他津津樂道的畢生偉大成就之一。

  • 本文發表後,豐年社創辦人許伯樂 Robert B. Sheeks 於2022年美國國慶日7月4日凌晨、豐年社71週年社慶前夕去世,享嵩壽100歲。於晚輩雖是緣慳一面,但伯樂公已是百歲圓滿,他走過豐收人生,留下「豐年」結穗扎根。

【許伯樂 Robert B. Sheeks 小檔案】

時間
經歷
1922年4月8日
出生於中國上海
1935年(13歲)
日軍入侵上海,返回美國
1938年(16.5歲)
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後備役部隊訓練
1940年
進入哈佛大學就讀
1941年
於海軍接受日文和情報訓練
1943年至1945年
參加塔拉瓦、塞班及天寧島等太平洋島嶼,及沖繩登陸戰
1946年
哈佛大學東亞系畢業
1947年
與Jane Packard Pratt結婚,育有一女三子
1948年
哈佛大學中國區域研究碩士
1949年
美國新聞處臺灣區處長
1951年7月15日
創辦「豐年社」,出版《豐年》雜誌
1952年
任職「自由亞洲委員會」後更名為「亞洲基金會」,駐點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韓國
1963年
國家科學院太平洋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1972年
於新加坡擔任民間企業顧問
1985年
返臺於基隆養蝦
1986年
進入美國在臺協會農業部工作
1996年
第一任妻子Jane Packard Pratt去世
1998年
退休搬回美國加州聖羅沙定居
2001年
與出生臺中的劉寶美再婚
2012年
出版《一個陸戰隊員的戰役》傳記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參考資料】

  • 鍾博(1994),〈豐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傳記文學》雜誌,64(5)。
  • Robert B. Sheeks著(1994),劉寶美、林滿紅譯,〈我生命中的臺灣〉,《哈佛人:哈佛校友會訊》,第6期頁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