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豐年社社長 梁鴻彬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距離今日已69年,「豐年社」這個臺灣最老牌的農業媒體,誕生及延續69個寒暑年頭,見證及記錄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歷史,當初的創辦人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已98歲,他仍以「豐年社」的一員自居,期待明年能來臺參加「豐年社」70週年社慶。
二次戰後美國援臺,69年前《豐年》雜誌是由經合署(ECA)、農復會(JCRR)及美新處(USIS)所共同發行,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當時任職美國新聞處處長的許伯樂,他認為需要創辦一份農民報紙深入臺灣農村,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支持,創辦了「豐年社」發行《豐年》雜誌。甚至「豐年」這兩字的定名,農復會主張用「寶島」,美國新聞處建議用「豐年」,形成蔣夢麟與許伯樂之爭,也是在他堅持之下,取代發行人蔣夢麟原本想要用的「寶島」,「豐年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是畫家藍蔭鼎,美術編輯則是藍蔭鼎的宜蘭同鄉畫家楊英風。
「農民之友、生產之道」是《豐年》雜誌發行的初衷及任務,「豐年社」即將邁入70週年,「寶島慶豐年」,明年將有一連串的影片、展覽、研討會、慶祝活動、特刊發行及數位典藏等活動。因「豐年社」正在籌辦明年70週年社慶,我透過電子郵件聯繫上許伯樂,他不但思慮清晰親自回信,甚至要提供當初離臺時,藍蔭鼎贈與他的一幅山水水墨畫,作為明年「豐年社」社慶展覽之用。
許伯樂在回信中寫道,「非常高興聽聞豐年社正在籌辦70年社慶的活動,對於豐年社將我視為創辦人,及仍是豐年社的一員,感到十分欣慰榮幸,來年我就99歲了,很期待能在明年來臺參加社慶活動,雖然我身體仍十分健康,但因年紀過大,恐怕仍要面對航空公司的運送條款限制。」
藍蔭鼎贈與他的畫作,上面有「豐年社」所有編輯及工作同仁的簽名,畫中漁翁駕一葉扁舟返家,藍蔭鼎提上「青山不墨千年畫,綠水無弦太古琴」,是引林則徐的詩作(註:原文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許樂伯惠存,「樂伯」則應是他的英文名字Robert的中譯,對藍蔭鼎而言,許伯樂更是他的「伯樂」,不但引薦他至「豐年社」工作,甚至後來還邀請藍蔭鼎至美國訪問。
許伯樂的生平跌宕精彩,半生繫於臺灣,因父親至中國經商,1922年他出生於中國上海,能講流利的中文和上海話,目睹日軍侵華,13歲被迫返美,1940年進入哈佛大學就讀,隔年珍珠港事變後,中斷學業正式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因其在中國的背景,先參加了日文及情報訓練,後派駐「海軍陸戰隊第二師」(D2)於太平洋島鏈,進行塔拉瓦、塞班及天寧(Tarawa、Saipan and Tinian)和沖繩等島嶼的登陸作戰對抗日軍。
因為日語及情報專長,許伯樂在太平洋島嶼登陸戰時是擔任心戰官的職務,由於日軍寧戰死或自戕,絕不投降的玉碎精神,他的工作就是透過改裝的吉普車配上擴音器,及自製的日文傳單,對於躲藏死守在碉堡及地洞的日軍進行心戰喊話,呼喚日軍投降,減少雙方人命損傷,因此他也被授與「銅星勳章」的榮譽。
戰後他返回哈佛大學就讀於東亞系,畢業典禮時還是致詞代表,接著在漢學家費正清的指導下,取得中國區域研究碩士,他也遇上了第一任妻子Jane Packard Pratt,Jane的祖父在北京擔任傳教士醫師,童年時也在北京度過,兩人同樣都有童年在中國度過的背景,同樣因日軍侵華返美後進入哈佛就讀,Jane在哈佛參加中國研究課程時結識了許伯樂而結婚。
哈佛大學學成後,1949年許伯樂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派駐在臺灣擔任美國新聞處處長及美國大使館的公共事務官員,1951年創設了「豐年社」,當時《豐年》雜誌為深入農村,讓農民看得懂,還有日文譯文報導。但隔年他就轉往「自由亞洲委員會」(CFA)任職,後更名為「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駐點馬來西亞期間,還接待當時的尼克森總統伉儷訪問馬來西亞,後又轉至新加坡及韓國。
1963年許伯樂擔任國家科學院太平洋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促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與臺灣中研院及國科會等單位的交流。1969年結束了20多年的公職生涯,至1984年間,許伯樂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經商,並以沙巴為基地,進行由木薯轉為油棕栽種和海藻養殖的農業技術活動,與臺灣有關的主要業務,則是將美國高科技的電纜技術轉移至臺灣的電纜公司,並開發電腦儲存技術及中文翻譯軟體。
1985年依憑著在東南亞進行農業開發的事業推展,許伯樂返回臺灣基隆向養蝦專家廖一久取得養蝦技術,並進入美國在臺協會擔任農業部門官員,又至中國渤海灣協助將鹽田轉為養蝦池。他並成立自己的工程顧問公司(DML),橫跨至1990年代,都在臺灣進行北部高速公路隧道挖掘工程的顧問及技術服務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才返回美國加州聖羅沙定居,因第一任妻子去世,2001年許伯樂與來自臺中的劉寶美再婚。2012年他出版《一個陸戰隊員的戰役》(One Mariner`s War)傳記,詳述他在二戰時的回憶,其中創辦《豐年》雜誌是他津津樂道的畢生偉大成就之一。
- 本文發表後,豐年社創辦人許伯樂 Robert B. Sheeks 於2022年美國國慶日7月4日凌晨、豐年社71週年社慶前夕去世,享嵩壽100歲。於晚輩雖是緣慳一面,但伯樂公已是百歲圓滿,他走過豐收人生,留下「豐年」結穗扎根。
【許伯樂 Robert B. Sheeks 小檔案】
時間 |
經歷 |
1922年4月8日 |
出生於中國上海 |
1935年(13歲) |
日軍入侵上海,返回美國 |
1938年(16.5歲) |
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後備役部隊訓練 |
1940年 |
進入哈佛大學就讀 |
1941年 |
於海軍接受日文和情報訓練 |
1943年至1945年 |
參加塔拉瓦、塞班及天寧島等太平洋島嶼,及沖繩登陸戰 |
1946年 |
哈佛大學東亞系畢業 |
1947年 |
與Jane Packard Pratt結婚,育有一女三子 |
1948年 |
哈佛大學中國區域研究碩士 |
1949年 |
美國新聞處臺灣區處長 |
1951年7月15日 |
創辦「豐年社」,出版《豐年》雜誌 |
1952年 |
任職「自由亞洲委員會」後更名為「亞洲基金會」,駐點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韓國 |
1963年 |
國家科學院太平洋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
1972年 |
於新加坡擔任民間企業顧問 |
1985年 |
返臺於基隆養蝦 |
1986年 |
進入美國在臺協會農業部工作 |
1996年 |
第一任妻子Jane Packard Pratt去世 |
1998年 |
退休搬回美國加州聖羅沙定居 |
2001年 |
與出生臺中的劉寶美再婚 |
2012年 |
出版《一個陸戰隊員的戰役》傳記 |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參考資料】
- 鍾博(1994),〈豐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傳記文學》雜誌,64(5)。
- Robert B. Sheeks著(1994),劉寶美、林滿紅譯,〈我生命中的臺灣〉,《哈佛人:哈佛校友會訊》,第6期頁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