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屏科大景觀暨遊憩管理所助理教授廖曼利 打通園藝治療任督二脈 深化產業專業發展

廖曼利_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口述/廖曼利 採訪.整理/楊雋珩 攝影/梁偉樂

放眼園藝治療在臺灣的永續發展,我認為就好比光譜的概念,在這一端講求專業性、治療性的園藝治療很好,在另一端便於散播、富有育樂性質的園藝活動很好,介於中間的園藝療育也很好,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讓大家知道今天自己在參與的到底是什麼,把概念分清楚,如此才能深化園藝治療的長期影響力。期待未來臺灣可效仿國外,培育在機構內工作的專職園藝治療師!

園藝治療在20年前進來臺灣後蓬勃發展,好處是讓更多人了解園藝也可作為一種輔助性療法,對國內園藝業者幫助很大,整體上讓園藝更普遍地被大眾接觸;壞處則是它實在發展得太快了,所以在專業認證和訓練要求上仍不夠嚴謹確實。

根據美國園藝治療協會(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AHTA)設定的定義,園藝治療是指「由註冊園藝治療師帶領,促進參與者達到既定治療性、復健性或職業性計畫的特定目標之園藝活動,並且強調治療的過程,而非最後的產品。」須補充的是,在美國,園藝治療師經常為跨領域治療團隊的成員之一。而參考國內諸位學者對園藝治療的詮釋,多是「利用植物、園藝幫助人們身體精神或心靈的健康」。其實簡單來說,園藝治療和我們看醫生的道理相同,只是處方為植物與操作園藝活動,在實施流程上共涵蓋七大步驟,且主要針對某群同質性較高的參與者。不過今日在臺灣,簡化後的園藝療育活動,其操作門檻已降低,藉由結合綠美化社區、高齡者照顧機構或學校的課程,提供給大眾更多元的參與機會。

深化專業度 從強化認證課程做起

目前全球各地,皆已成立各類推廣園藝治療的組織,如果我們向發展歷史悠久、標準嚴苛的美國園藝治療協會看齊,參考其修業與認證制度,園藝治療的學習歷程涵蓋3個領域:園藝知識與技術、人類生理及心理科學知識、園藝治療臨床應用。學生總計須修習33個學分,換算時數約是500~600小時。且尚需在一位註冊治療師的監督下,完成總實習時數480小時,並提交一個短期計畫、長期計畫和一份個案研究,才有資格申請園藝治療師認證,紮實程度可見一斑!

而在美國民間,以芝加哥植物園為例,提供多種園藝推廣課程、活動供民眾參與,但針對園藝治療師的認證課程,仍是由AHTA把關其課綱和授課師資的審核,園方課程也須與大學合作,因為相關學分與成績證明是由大學負責出示。若與臺灣鄰近的日本、南韓比較,南韓的方向與美國相似,是由韓國園藝治療與福祉協會(Kore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nd Well-Being Association)制定的標準為主,不過認證系統則是南韓自己的。

日本則比較特別,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後,震央所在的兵庫縣淡路島於1998年成立「淡路景觀園藝學校(Awaji Landscape Planning & Horticulture Academy)」,以發揚園藝的療癒力作為建校重點,既幫助災後重建中的居民療傷止痛,更創造出當地充滿花草植物的新生活文化。一旦修畢該校的園藝治療學程學分和實習,會由兵庫縣政府頒發認證。同時,日本也有其他類似的園藝福祉推廣組織,以學員參加其舉辦的工作坊、研討會換取的點數,換算修業時數,以符合認證資格。國內的「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和「台灣綠色養生學會」等,走的即是類似此模式。

雖然臺灣園藝治療的推廣應用發展得很快,不過在專業上仍有進步空間,其中較大問題在於課程內容。首先關於專業知識的深入程度,以變態心理學為例,AHTA的標準是以大學學分為標準,3學分代表一週有3小時,一學期16~18週,大約共要上50個小時左右,內容主要探討諸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自閉症等個別狀況;但在臺灣,相同科目卻可能縮減為僅3小時的學習,對特定族群的了解深度較不足。再者,臺灣目前的園藝治療師師資課程,偏重傳授活動的方法技巧,但園藝植物牽涉非常多種類,一個好的園藝治療師,在課堂上應聚焦學習核心理論與技術,畢竟實際執行時,治療師可運用的經費、資源、機構本身的場域環境、個案條件……都不一樣,自然不存在模組化的公式套用。

園藝治療實施流程圖

栽培種子部隊 向下推廣園藝療育

因此治療師的重點,應放在了解服務對象需求後,運用包含倫理、風險評估、經費管控等方案管理的概念,以及自身對植物、人類科學的知識,專注地訂定出治療目標、規畫活動方案。在活動階段,治療師還要針對個案,採取合適性調整,包含權威或自由的領導方式、植物和工具選擇等細項,並在活動結束後填寫評估。講起來,園藝治療頗為「厚工」,但如果沒有這些,你又如何稱得上是一位專業的園藝治療師呢?可惜目前國內培訓出來的人才,較為欠缺這樣的觀念,對應到其前往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社區中,自然較難做的道地。而大學園藝系的教學內容,目前多僅有一門概論或簡介型的課程,還未涵蓋園藝治療的專業部分,這些正是未來在推廣上,可持續努力的方向!

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中場)開始大力在轄下的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社區推廣園藝療育,並找我來協助社區內的志工培訓。在名稱上,臺中場採用教育的「育」字、而非療癒的「癒」字,一方面是因為針對社區,在有限時間和經費下,想做到治療的水準相對困難。再來我們談到輔助性治療時,為了讓患者重新學習新技能、轉移注意力,也會強調所提供的資源和介入手段是需要被教育的,因此我也認同使用園藝療育一詞甚為貼切。

過去這幾年中,我們以種子部隊的概念為社區志工上課,前半段由我現場解說示範,後半段換志工上臺,帶領底下的長輩實作,並由我總結、給予回饋。在數天的課程中,我不僅指導他們如何應用園藝治療的概念設計活動,也分享我在美國實習的經驗,引導他們進一步做到社區資源盤點、擬定長期計畫方案。

邁向使用者付費 建立長期市場前景

我觀察到有的志工吸收得很好,有的操作下去則大概只能停留在園藝活動的層次,但他們已具備園藝療育的基本概念。農村社區裡多是高齡長輩,在執行面上確實很難跳脫活動,不過我們也接收到許多正向的回饋,例如彰化縣田中鎮的舊街社區。第一年培訓完,舊街社區第二年便自行申請計畫,換他們培訓周邊其他社區,向外擴張園藝療育的推廣,讓我們覺得非常振奮!

放眼園藝治療在臺灣的永續發展,我認為就好比光譜的概念,在這一端講求專業性、治療性的園藝治療很好,在另一端便於散播、富有育樂性質的園藝活動很好,介於中間的園藝療育也很好,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讓大家知道今天自己在參與的到底是什麼,把概念分清楚,如此才能深化園藝治療的長期影響力。

期待未來臺灣可效仿國外,培育在機構內工作的專職園藝治療師。治療師可從頭參與機構內的園藝景觀設計,要種什麼、在哪裡種等等,一來更可照顧到使用者需求,二來這些即是可運用的園藝治療材料,對機構來講其實更省錢。我也期待臺灣可慢慢發展出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建立園藝治療師長期的市場前景,讓真正有心接觸和從事這份工作的人有個方向,也讓大家更珍惜這樣的專業與資源,而非慢慢貶值化。期許喜愛園藝治療的你我,一起在專業的路上繼續精進。

園藝治療無法套用公式,圖為廖曼利(右三)為苗栗縣私立海青老人養護中心的個案,設計高架植栽床的治療方案。(圖片提供/廖曼利)
園藝治療無法套用公式,圖為廖曼利(右三)為苗栗縣私立海青老人養護中心的個案,設計高架植栽床的治療方案。(圖片提供/廖曼利)

廖曼利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造園組博士,AHTA美國園藝治療協會註冊園藝治療師(Horticultural Therapist-Registered)、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中部地區農村健康促進暨療育輔導策略」專家學者,研究專長為療癒景觀、高齡及失智症園藝健康促進。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