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農村新活力 臺中區農改場推動園藝療育實況

劍門生態花果園

劍門生態花果園將農場一部分改建為園藝療育園區。(圖片提供/劍門生態花果園)

文/何宜嬨

漫山群青總是比水泥華廈還讓人心神嚮往,搖曳的野花也向來比旋轉的彩燈還令人流連忘返。人類與生具有親近植物與大自然的本能,而在高齡化社會下,園藝療育利用人與植物的互動特性,點亮了農村及農場轉型的火炬。

高齡保健新形態 園藝療育復興農村活力

「在平均壽命延長的時代下,步入老年後還能做點什麼呢?陳榮五場長從國外研習回來,帶進了園藝療育概念,因此有了後續一連串園藝療育的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中場)研究員陳蓓真表示,高齡者從事園藝活動,既能舒緩負面情緒、活絡大腦與肢體運用,亦可促進社交和健康,有助於延緩老化。

臺中場每年從彰化、臺中及南投地區遴選出3個農村社區來推行園藝療育。「我們從4個構面來篩選合適的社區,分別是環境、人力、經濟跟社會。當一個社區有足夠的土地空間可蓋療育庭園,也有充沛的人力做後續維護,還有穩定的經濟能力跟高度的居民參與度時,就會是我們優先輔導的對象。」陳蓓真認為,在社區推園藝療育是充滿變數的挑戰,同時也盈滿驚喜。

「那時我們在彰化社頭湳雅社區,居民大多種番石榴,上午去田裡工作、下午來上課。有一位92歲的阿公患有重聽,可是他每次都很專心聽我講課,也常常是最先完成作品的人。雖然我不太會講臺語,但長輩們都願意接受我講國語,甚至很開心可以教我講臺語。很多時候,我覺得他們才是老師,教給我很多無形的寶藏。」園藝療育的效用,不在於課程結束後拿到什麼物品,而在於過程中與人往來繫起的情感連結。

「假如庭園的使用對象是長輩,通常會設計成封閉環形,以防長輩走一走忘記自己身處何地。我們也協助社區選擇植栽,著重就地取材。好比彰化大崙社區選用艾草,既是長輩記憶中的植物,又容易管理。」前陣子回訪大崙社區,陳蓓真相偕長輩漫步於庭園欣賞艾草與圓仔花,當時他們臉上那抹沁入回憶的神采,讓陳蓓真難以忘懷。「園藝療育的經濟效益,可能對農產業的幫助沒有那麼大,但對老人家而言,這能帶給他們看電視、玩撲克牌之外的刺激,不但有新話題可以跟家人分享,也能培養新的興趣。建立成就感之餘,還有與人相伴的踏實感,這便是園藝療育的價值所在。」

臺中場研究員陳蓓真(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場研究員陳蓓真與中部農村社區推動園藝療育計畫。(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專業培訓魅力大 整合資源永續發展

除了輔導社區發展園藝療育,臺中場亦於農民學院開設了輔導人員培訓班。「原本鎖定的學員族群是經營景觀或休閒農場的農民,但實際上學員來自四面八方,有農會綠色照顧站的講師,也有其他業界人士。課程上會引導他們運用現有資源來規畫療育區域及遊程,例如某個經營休閒農場的學員,每年固定接待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做苦茶油的體驗,他覺得可以增加變化,讓長輩們不只到此一遊,還可以帶回其他體驗。」

談及維持園藝療育所催化的改變,陳蓓真點明回訓的重要性。「我們還在構思學員回娘家的部分,打算幫學員更新知識、溫習操作。未來也會陸續接洽不同單位來嘗試園藝療育的配合形態。」社區療育庭園中所有植栽,都是居民親手種下的,相對賦予了更多責任感與凝聚力。臺中場只是從旁輔助,改變的成效仍需要社區居民齊心協力,方能共榮共好。

彰化縣大崙社區療育庭園
彰化縣大崙社區療育庭園設置環繞型碎石健康步道,並種植鮮豔的草花,讓長輩可以安全散步與親近植物。
南投縣竹山鎮田家樂社區療育庭園
南投縣竹山鎮田家樂社區療育庭園設有香草花園區、花卉種植區及環形步道區,是推動園藝療育的示範亮點。(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農村社區大改造 老當益壯服務鄉里

「我們做社區活動,全出自於一份熱心,以讓老人家能動手做的課程為主。帶著他們切蔥、揉麵團,從零到一做出一份蔥油餅;拜託店家製作半成品,我們再教長輩調配奶油顏色,讓他們做出繽紛的馬卡龍;請老師來做帶動跳、畫數字畫等等,還有血糖檢測、供餐送便當。」彰化縣大村鄉大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黃郁樺闡述,大崙社區屬於青年人口外流的老年農村,居民泰半為高齡長者,其中又依年齡再細分成較年長的資深老人、較年輕的老壯年。

「他們種過很多農作物,就是沒種過花。臺中場用群組分工的方式,系統化培育志工、帶領園藝課程,除了帶人來支援活動,也注入了多元的刺激,讓長輩跳脫既定思維,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種花、種草的意義。」打造成療育庭園的過程中,老壯年負責搬盆栽或移重物等體力活,資深長輩則負責拆塑膠袋或剪葉子等輕微手部工作,眾人均以自己能負荷的方式參與其中。「臺中場帶來了很多我們沒想過的活動,像是草頭寶寶一出現,立刻喚起了許多老人的共鳴。跟我同組的阿嬤大概90幾歲了,那天難得說了很多年輕時的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綠手指增進人際交流

聊及隔代互動,黃郁樺的語氣忽然變得苦澀。「我想起一位阿嬤,她特地買了孫子喜歡吃的乖乖在家等著,期待孫子回家和她聊天。她看我就像看到孫子,很熱心拿了乖乖請我吃。但她沒發現,那包乖乖早就過期三個月了,雖然我笑著回阿嬤:『你怎麼知道我最愛吃乖乖!』也當著她的面吃下去,但舌頭還沒嚐到甜味,心裡就先湧上酸酸的感覺。」在臺中場將園藝療育導入社區後,不僅鄰里環境煥然一新,也連帶綠化了世代之間淡漠的人際關係。

「有些長輩在家中沒有得到關心,卻在療育課中感受到滿滿的陪伴,也因為有機會去教導別人而重建自信。我都把活動照片上傳到社區粉專,有些兒子媳婦看見了會默默點讚,有些直接打電話來問他爸媽做了什麼,怎麼笑得那麼開心;也有人看見阿公阿嬤跑活動後的改變,主動表達要來幫忙的意願。」黃郁樺坦言,過去從不認為植物可以療癒人心,也很排斥園藝活動。然而,看著成果展上白髮蒼蒼卻笑容滿面的同學,那情景給了她一記當頭棒喝。

「比我年長的人都勇於接觸新知了,我怎麼能繼續困在成見中?今年我兒子的暑假作業,我就教他做草頭寶寶。如果沒有接觸園藝療育,我不會見證自己從抗拒到喜歡的轉變,也沒機會讓我的小孩潛移默化,能靜下心去觀察植物的變化。」當園藝療育為疏離的關係提供了交流媒介,黃郁樺便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從中將長輩無人傾聽的孤寂與大展身手的自信串連,織出一幅溫暖綿密的人際網,承接起每一位渴望溫情滋潤的長者。

臺中場輔導社區活動_迷迭香門圈、活力苔球及艾草平安粽
臺中場輔導社區活動,設計不少讓長輩動手做的課程,包括製作迷迭香門圈、活力苔球及艾草平安粽等,透過精細的手部動作,協助長輩維持認知能力。(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休閒農場設置療育區域 天光雲影共徘徊

「『有人在大大的世界裡,看到了小小的美;雖然我身處小小的世界,卻看見了大大的美。』偶然讀到的這段話,成了我投入園藝療育的初衷。」身為劍門生態花果園第四代園主,賴仲由深信療癒人心的美,除了眼觀,還能藉由其他感官來體悟。「農場裡原本就種許多花花草草,我想在既有素材中加入新的變化。剛好臺中場在旁邊,他們一向熱心服務農民,帶我們認識有機植栽、舉辦交流講座。有了專家老師協助,更有方向打造合適的環境。」然而改造過程卻不如賴仲由預想得順利。

「從經營角度來看,園藝療育不像農作物有明確的收益。把農場一部分改建成園藝療育園區,不但會占用土地面積,也沒辦法轉化成實質的經濟成果,所以曾在家中掀起一陣反對的聲浪。但我認為,園藝療法帶來的是精神層面的獲益,看似受益者是顧客,但其實我們獲得的更多。」農場總面積約1.2公頃,其中有8成面積用於果樹種植與柑桔生產,其餘則是作為園藝療育之用。

「眼睛看藍天白雲,耳朵聽潺潺流水,鼻子聞花草清香,皮膚感受清風吹拂。泡一杯咖啡坐在樹下乘涼,邊吃水果邊品味這一切,身心靈都可以得到深層放鬆。曾有位做歐洲名畫買賣的客人稱讚:『這裡很像法國的莫內花園!』」賴仲由會適時更替植栽,讓遊客在不同時節來訪皆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自己也間接拾得前進的能量。

「我們有一個活動叫『枯木的第二春』,當有人感嘆『人老了沒有用』,我就會帶他們看附著在枯木上的天宮石斛,並告訴他們:這些花之所以能開得這麼漂亮,都是多虧了老樹幹的功勞。人生就像花朵,不可能永遠年輕漂亮,年輕時就努力綻放,老了就把養分蓄積起來轉換成其他形式。如同長者的角色,一定都有自己的價值。」

劍門生態花果園第四代園主賴仲由
劍門生態花果園第四代園主賴仲由。

半畝方塘一鑑開 景觀改造延伸無窮生機

「如果當初沒有投入園藝療育,我可能就遇不到上天派來的小天使了。翠鳥是一種親水、喜歡吃魚的漂亮野鳥,不容易瞧見。明明農場附近沒有大排水溝,卻出現了翠鳥,連續一週天天飛來園區的小池塘報到。可能牠也是來感受園藝療育的吧!」賴仲由記錄下這些千載難逢的時刻,甚至進一步探究翠鳥的野外棲地與生活習性,而這段歷程也促使賴仲由持續挹注心力於園藝療育。

「曾有一位快70歲的老先生跟我聊天,聊到最後痛哭流涕。當時他在工作跟家庭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難,沒有地方可以宣洩壓力。直到來了我們園區,在療育氛圍的薰陶下,自然而然地釋放出情緒,之後還特地送來香蕉苗作為謝禮。沒想到在這個園藝療育角落,會發生這麼多奇蹟。」賴仲由笑說,農場增添園藝療育元素後,改變的不僅僅是外在景觀,更加深內在心靈的豐盈踏實。

「每個角落都可以是自我療癒的天地,就算只是拿保麗龍裝土種花,或在桌上放小盆栽,都能帶來幸福的感覺。園藝療育的精髓,在於動手做的滿足跟喜悅,那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寶藏。」賴仲由認為,即使是一株小草,也能在照顧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蓬勃,帶來將挫折翻篇的希望。看似小小的園藝角落,實則蘊藏了無窮的療癒生機。

劍門生態花果園_療育園區
劍門生態花果園用心規畫療育園區,被客人稱讚「很像法國的莫內花園!」
翠鳥(圖片提供/劍門生態花果園)
劍門的療育園區不僅引人入勝,還吸引翠鳥天天飛來小池塘報到。(圖片提供/劍門生態花果園)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