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園藝深植醫療場域 基隆長庚「心栽園」與雲林臺大「悠栽小舖」

園藝治療_多肉植物

文/曾怡陵 攝影/黃鈞奕

「園藝治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埃及,醫師會帶著病人在迷宮花園漫步,穩定病人的情緒。」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暨情人湖院區(以下簡稱基隆長庚)職能治療師牟燕齡說。基隆長庚及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以下簡稱雲林臺大)皆投入園藝治療多年,在轉移病友對身體病痛或負面情緒的注意力、提升學習和生活動機、減少對醫療人員的抱怨等面相頗有成效,也嘗試透過在地志工或鄰里的支持系統,建構微型社會企業的自立能力。

雲林臺大和基隆長庚的園藝治療場域以提供豐富五感刺激為規畫主軸,前者利用有限空間設置花園、多肉溫室和店鋪,後者擁有先天的後山自然環境並結合社區在地志工能量,皆提供病友從耕作到銷售的多元復健內容。

以園藝為輔助療法 扭轉受困的心

「雲林是農業鄉鎮,很多病友家裡也從事農業相關的領域,所以我們希望能進行與農業相關的復健工作。」雲林臺大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說明,院內常見思覺失調症病友,不像憂鬱症在改善後就自然回到原本的狀態,思覺失調症發病後若未在早期得到治療,功能會喪失或減退,須透過復健來回復常態。

雲林臺大的園藝治療概念始於2000年,當時利用醫院旁700坪土地,讓精神科病人透過果樹和葉菜的栽培進行復健,收成販售給醫院職員。到了黃偉烈接任主任的2013年,院內出現將這塊地改建為停車場的聲音。2018年,斗六市正推廣食農計畫,職能治療師陳雅玲申請經費將這塊地建置為精神病友的食農基地,由於院方看到病友病情的改善、美化環境的成效及鄰里的正面回饋,因而在2019年提供改造經費,提供精神病友更健全的園藝治療場域。

基隆長庚則是在2006年將精神科從麥金路搬遷至情人湖院區,精神科主任陳志根與牟燕齡認為園藝治療有協助病友轉換心情的效果,運用園藝治療師郭毓仁博士的園藝與景觀治療理論打造治療場域,病友從冰冷的醫療大樓往外望,視線所及是園藝和山景交織的綠意,也能在園藝的實際操作中沉澱心情。牟燕齡說:「心理學有個現象叫『心流』,是指當我們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忽略周邊的事,讓我們感受莫名的快樂,園藝治療也有這種效果,在病人身上可能會轉移幻聽症狀或化療藥物帶來的不舒服。」

雲林臺大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右)與職能治療師陳雅玲(左)
雲林臺大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右)與職能治療師陳雅玲(左)利用雲林在地的農業量能,設計出結合醫療功能與環境美化的場域。

長庚善用自然環境優勢 以多元園藝活動放鬆身心

基隆長庚的「心栽園」占地約50坪,依嗅覺、觸覺、視覺和味覺分區栽種植栽,提供病友戶外種植的場域及多重感官刺激。依循四季照顧植物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規律工作、期盼收成等情境,引發對人生境遇的體悟。

遇秋冬多雨時,課程會移至室內。課程內容如製作盆栽、植物彩繪、創意園藝的照片或影片播放、園藝專題的閱讀和分享,藉此引發病友對園藝的興趣、增加參與動機。此外,結合園藝元素於常見的趣味活動也很多元,如:園藝大風吹、植物賓果等,可達到考驗記憶、伸展肢體等不同功能。而由於院區可通往情人湖步道,診間的心理治療有時也拉至戶外進行,使得病友容易放鬆情緒,會談更具效果。

園藝治療進行的頻率為一週兩次,每次120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若病友年紀較大,植栽照顧等操作性的課程時間會縮短,下半場則安排到後山散步。除了院內活動,長庚每隔三個月到半年也會安排病友到農場參訪,透過自然環境的改變來紓壓、宣洩或調劑身心。

園藝活動使用的植物以好種(如:粉紅佳人)、可淨化空氣(如:龜背芋)的種類為主。戶外的操作空間設置高架花臺,方便病友站著操作,避免因久蹲,導致髖關節等問題引發的體力不耐或姿勢性低血壓。此外,為避免突發狀況,剪刀等鋒利工具都須進行清點並妥善保管。

每年中秋節前會舉辦義賣活動,販賣盆栽等所得則用於園藝治療之用,以及病友參與戶外活動的費用等。

園藝操作(圖片提供/牟燕齡)
職能治療師牟燕齡表示,園藝操作可讓病友沉澱心情,專注神情也可以減輕症狀的不適。(圖片提供/牟燕齡)
基隆長庚的「心栽園」(圖片提供/牟燕齡)
基隆長庚的「心栽園」提供病友戶外種植的場域,並以多種植栽增加感官刺激。(圖片提供/牟燕齡)

由產到銷的園藝體驗 雲林臺大助病友重返社區

雲林臺大精神病友在病房內可進行多元的園藝治療活動,例如:育苗、彩繪盆栽、種植及組合盆栽、葉片拓染、製作乾燥花氛香片等。而病情較穩定的病友可到「樂滿地花園」照顧作物,或進入「悠栽小舖」體驗店鋪經營。

陳雅玲表示,園藝治療著重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感的經營,以花園為例,除了挑選難度不高的植物來提高病友成就感,也會加入薄荷、香茅、迷迭香等香草植物。病友在觸摸到香草植物時會聞到香氣,採收後製成花草飲品,在嗅覺和味覺上都能帶來直接的回饋。而為了製造聽覺的刺激,以太陽能驅動水流,使水池發出潺潺流水聲,讓進入花園的病友感受舒服且豐富的五感刺激。

在花園,病友會進行澆水、除草、修剪作物、採收等工作;到了店鋪,販售使用花園收成香草製作的餅乾或飲品,也帶領消費者製作多肉植物組盆或乾燥花香氛磚。營業時間為週二、五的9~16點,也開放給社區民眾參觀消費。陳雅玲解釋,店鋪無法天天營運的原因是若病友於復健期在高密度、高強度的狀況下工作,容易發病。「小舖的定位類似庇護工廠,是具有包容性的工作環境,允許比較多的出錯。」

在疫情三級警戒前,園藝治療的頻率約一週一次,一次90分鐘。參與花園工作的病友有十多人,店鋪4位。透過多元的職業復健訓練,病友可以輕鬆的心情提升自立的能力。

雲林臺大_悠栽小舖
雲林臺大透過悠栽小舖的經營,幫助病友重拾工作能力。

透過園藝治療 重建自信,提升生活動機

基隆長庚透過每三個月評值的質性與量性報告顯示,透過園藝治療,病友的分工合作能力、自信心、語言表達能力、體力、情緒穩定度等皆有提升。牟燕齡表示,為植栽換盆、修剪枝條等過程可以訓練肌肉,而透過眼睛觸及花草、鼻子嗅聞花香、手部觸摸到泥土和葉子等,都可以為病友帶來感官的刺激。和待在住院病房的病友相比,止痛藥的劑量需求和對醫護人員的抱怨皆有減少的情況。

除了精神科病友,也可運用在安寧病房的病友,例如安排草頭娃娃的製作,將麥芽草種子包覆在苔球中等待發芽。「看到麥芽草發芽、長草展現的生命力,病友會覺得生命比較有希望。這也適用於小孩,剪下來還可以打成果汁飲用。」她也曾為年長失智患者辦過迷迭香泡茶的活動,患者在下一次活動中忘記上次活動內容,卻在喝到迷迭香茶飲後表示曾聞過味道。

樂滿地花園_水池
樂滿地花園的水池發出潺潺流水聲,為病友帶來聽覺的刺激。(圖片提供/陳雅玲)

雲林臺大的精神科患者多為思覺失調症病友,陳雅玲表示:「病友過去常說他們什麼都不要,每天呈現放空狀態,透過園藝治療後,動機顯著提升,注意力也比較好。來到花園和小舖的時候都覺得很放鬆、開心,即使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待在病房裡焦慮會比較高,有些病友會焦慮地來回踱步,每天都擔心不一樣的事情,園藝治療後都有改善。」

而能夠進入悠栽小舖的病友,最顯著的改變是自信心的提升,「病友過去認為不管去哪工作都不會被接納,覺得自己很沒用,現在比較有信心,甚至跟我說想出院到外面工作。」

園藝治療_園藝事務(右圖提供/陳雅玲)
透過園藝治療,病友的焦慮減緩了,一點一滴完成園藝事務也累積自信心。(右圖提供/陳雅玲)

期望園藝治療量能的擴充 提供更細緻的陪伴

如今悠栽小舖的短期目標是成為自給自足的友善工作場域。目前是從現有病友中挑選較有能力勝任者參與,但三級警戒後參與病友只剩2位。黃偉烈期盼能在近期達到不靠補助也能自立營運的目標,並納入更多病友及園藝復健的內容,不過也要視疫情的發展是否許可。

現階段的園藝治療除了用於院內的精神科病友,陳雅玲也將之擴及社區。她表示,精神病友常出現把培養土和苗吃掉的狀況,剪刀和刀片的使用也具有風險,園藝治療在社區可執行的空間比較大,因此於2020年開始配合政府推動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在院內的長照服務據點和社區做園藝治療的研究。「合適的治療長度和植物種類等的科學研究還很薄弱,透過介入性研究,可以評價不同治療頻率和強度的效果,若對社區長者有效,套用在其他族群是不是同樣有效?這很值得探討。」未來,也希望能進行針對安寧病房、中風或腦傷的病友進行介入性研究。

對基隆長庚來說,未來希望能擴大辦理戶外活動,從農場參訪擴及森林療癒,牟燕齡說:「醫院後山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場域不同,效果也會不太一樣。」若不考量疫情對活動可能造成的限縮,也希望能培養更多志工,以提高協助病友的量能。目前戶外活動除了有一位護理師和她之外,還會有4位志工協助,在帶領30位病友進行戶外活動時提供更細緻的陪伴。

牟燕齡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和故事,透過園藝治療可以穩定情緒,找回自己的需要,然後重新出發。」期盼較為軟性的園藝治療可成為病友的浮木,載往希望的彼岸,開展正常生活。

花盆人偶_園藝
待疫情趨緩,期盼有更多的人力和研究投入,讓園藝治療發揮更大的功效,更重要的是陪伴病友展開新生活。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