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盆綠色魔法植栽!田尾從公路花園到療育花園的新方向

綠海咖啡館

文/黃鈺婷(小鴨) 攝影/黃毛

園藝治療作為輔助療法,在國外行之有年,引入臺灣也已十多年,然而始終囿限於機構與專業社群之間,缺乏產業層面的結合……彰化縣田尾鄉身為全臺灣園藝重鎮,挾帶地方優勢,近年來投入園藝治療與人文美學的領域,開設相關課程。有民眾體驗課程,也有專業師資班。學員與業者迴響熱烈,重新看見了植物與自身的關連性。此舉不只為在地業者加值,也使得田尾的園藝產業翻新升級,未來社區及產業新方向就此誕生!

彎進田尾長長的公園路,便與省道上的車水馬龍隔絕開來,被滿眼綠意悠悠哉哉地環抱著,是所有人對田尾公路花園的第一印象。來這裡買個盆栽,喝杯咖啡,是中南部許多人休假出遊的選擇。田尾公路花園協會總幹事張威智告訴我們,以前園藝是工程、是工作,但現在園藝是生活,更是滋養生活的沃土。

從茶產業借鏡 串起園藝與人文遐思

公路花園協會從2016年開設專業課程,近兩年則是與台灣園藝福祉推廣協會合作,從臺北請來園藝治療的講師群,為在地農民及業者打開新的視野,也開啟了產業的新方向。提及園藝產業轉型的契機,張威智認為是茶產業觸發了他的想像。「我一直都是茶文化協會的成員,愛喝茶也研究茶,但我發現茶產業在臺灣的推廣,比咖啡弱很多,為什麼?因為咖啡館有結合人文氣質,但茶館一直到現在才有茶席文化推廣。富含人文氣息的茶館越來越多之後,茶才變成一種具備生活儀式與美學的商品。園藝也是一樣,一直停留在價格戰沒意義,消費者認同度不會提升。」

到底未來還可以怎麼走?帶著這份思索,他進一步談起園藝的力量,它可以幫助人紓解壓力。「園藝不只是擺設,我們要加入一些人文素養,藉由觀察植物生命的歷程,獲得心靈的慰藉,再透過設計把感受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就是園藝與人文的結合。」他也認為園藝是一種人的互動,如果把植栽買賣轉變成分享園藝給人的力量,擴大透過園藝而結交的朋友圈,那麼這些人就是真心愛好者,園藝才會走入他們的生活,因為他跟植物的互動,就是生活中的重要儀式。

田尾公路花園協會總幹事張威智
張威智認為茶產業觸發他對園藝的新想像,希望加入更多人文元素。

心的課程 學習園藝與人的連結

園藝撫慰人心的功能,讓園藝治療課程的想法逐漸成形。但園藝治療只是輔助療法,並非正規醫療手段,因此協會將園藝療癒,改成培育的「育」,希望能在嚴謹看待的同時,讓課程也保有彈性。2020年初,公路花園協會與台灣園藝福祉推廣協會經過無數次討論,擬定出符合「適地適種」等原則的在地課程。畢竟參加的學員大多為田尾園藝業者,植物專業知識強大,學習目的也不是去專業照護機構服務,而是思考運用在自身產業中。田尾公路花園協會經理張芳慈強調,「去年第一期課程結束後,透過學員回饋,今年第二期也會調整,不是教手作課程,而是教授表達方式、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分享園藝理念,清楚地讓你的受眾知道如何跟植物產生連結,所以引導元素會更強烈,而不只是植物照顧。今年還特地邀請心理學相關的講師,因為這是在地產業比較缺乏的層面。」

原先以為在地業者會沒興趣或抗拒,沒想到真正擊中了大家想改變的需求。有人說他都用工程思維在想園藝,賣樹賣很多年,講價格講品質,就是不知道怎麼用客人感興趣的方式介紹樹,所以才想來上課。很多學員也說上完課後,自己看待植物的視角真的被改變了。張芳慈說,畢竟這個課程不是在教技術,「它教的是園藝跟人之間的關係,更精確地說園藝只是媒介,藉由這個媒介讓你可以跟人溝通得更順暢,更懂得藉由園藝得到幸福感、療癒感。」

植物盆栽_園藝療育
接觸園藝療育,讓在地業者的觀念從植栽買賣轉成分享園藝的力量,擴大了產業發展的可能。

不同對象 相同的綠色療癒魔力

第一期師資班的學員,大多是在地業者,日常工作就是跟消費者談論園藝知識,口才流利,上臺分享不是難事。只是以前是講解種植維護知識,現在是傳達植物的生命力,即使缺水枯萎,調整後還是可恢復原狀,引導大家欣賞它們的生命歷程,以投射並調適自我生命的挫折。「我們可能因為憂鬱去就醫、醫生開藥給你,但園藝不大一樣,透過照顧一棵植物,你可能暫時忘記讓人煩心的事,有了與植物的互動,心靈的空缺被填充了一點點,原本糾結的部分鬆開了一些些,這跟醫學上的治療不同,它沒有固定處方,對每個人也有不一樣的效果。」談到療癒感,張威智也強調課程實習很重要,有各種情境場域設計,例如親子活動或長照機構,讓學員練習引導,例如去年的實習對象就包含華山基金會的高齡長輩。藉此讓學員察覺,其實長者需要的只是陪伴,而園藝正是一個創造互動非常好的切入點。

園藝更是紓解壓力的管道,那麼誰最需要紓壓呢?去年田尾公路花園協會協助彰化縣政府辦理8個分區的園藝治療體驗課,就是開設給女性團體參與。當時彰化縣長王惠美有感而發地表示:「女性在家庭中就像木桶的桶箍,是圈住大家的角色,她是別人的太太、女兒、媳婦,承受的生活壓力其實很大。」張威智回憶當時課堂上,每位女性都樂在其中,而且八大區8場活動的內容完全不重複,也讓人對田尾園藝產業的實力留下深刻印象。

田尾公路花園協會協助彰化縣政府辦理綠美化園藝治療課程
田尾公路花園協會協助彰化縣政府辦理綠美化園藝治療課程,參加的婦女長輩沉浸其中,紓解生活的壓力。(圖片提供/田尾公路花園協會)
園藝_花朵
園藝不只是裝飾擺設,人與植物的互動也可是生活中的重要儀式。

綠海咖啡館 分享美學與公益的藝文空間

在2020年第一期結業的學員裡,有兩位重要的女力是公路花園的指標人物,一位是綠海咖啡館(以下簡稱綠海)的張綺翠,一位是合利園藝的高惠美。訪談場地定在綠海咖啡館,的確店如其名,盎然綠意彷彿溫柔潮汐包圍著訪客。張綺翠笑說夫妻兩人為了理想很瘋狂,自力造屋蓋了4年,才打造出這棟圓弧不規則狀的白屋,白牆是畫布,植物就是顏料。層層疊疊的綠,搭配浪漫的白色地中海風格,難怪很多客人都選擇在這裡求婚。

「為什麼要學習園藝療育?這跟我創立這家咖啡館的想法很類似,我的初心就是分享,分享這個自然環境,分享好吃餐點,分享學習的快樂。」原來張綺翠一開始就在綠海開設很多美學課程,畫畫、茶道、染布、組合盆栽,還辦理公益畫展,邀請各方朋友一起分享善心。張威智補充說明,綠海更是田尾第一個融入人文美學的藝文空間。

張綺翠說自己學習的動機是「希望讓這個空間的運用更多元,分享我感受到的美好。這堂課,教我如何將園藝分享給那些想要或需要植物療癒的人,讓其身心靈都處於愉快的狀態。」她察覺自己上完課後,心境上的改變明顯,更能享受當下。如今綠海開的課,融入更多園藝治療元素,更知道如何引導參與者抒發感受。

綠海咖啡館_張綺翠
張綺翠說:「學習園藝療育和我創立咖啡館的想法類似,我的初心就是分享。」
綠海咖啡館
綠海咖啡館浪漫的白色建築搭配每個角落的植栽設計,置身其間格外令人放鬆。

同樣被植物療癒的,還有合利園藝的老闆高惠美小姐。「其實我是因為職業倦怠才想去學習充電的。」走進合利園藝廣闊的園區,上千種植栽錯落有致,每一盆都精神抖擻,高惠美在細節上用心又認真,是當地出名的店家。她說自己工作大半輩子,卻對園藝工作漸漸感到麻木疲憊,這門課讓她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園藝。「比如以前看到一株小草可能一撇而過,現在的我,會想知道它每天的變化,從中重新省思生命。植物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看待很多事物的視角都翻轉了。其實我是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就身處在這麼美好的環境裡。」

一株小草 讓她從倦勤到挖掘內在需求

她笑稱自己以前只看見自己,當看見萬物後才明白自己的渺小,心變得柔軟多了,以前覺得招呼客人很累,現在卻會關心起對方的內在需求,想透過園藝幫忙解決問題。她說是這個課程先療癒了她,讓她開始想把這些體會分享給其他人,幫助他們拾回一些快樂。

「很奇妙,往往我釋出這樣的善意後,回饋給我的是更多東西。我現在覺得這個產業做得越久,越像倒吃甘蔗,更甜美了。」高惠美說自己心變寬闊之後,也用不同視角去看待在地園藝產業,不是只有我好,而是能與地方共好。她開始連結社區、分享經驗,並且在四季分明的園區裡,增添療癒人心的休息區,尚待成形的還有在這裡青銀共學的藍圖。

合利園藝_高惠美
高惠美說園藝療育讓她的心變得更柔軟,也開始以地方共好的角度,重新看待在地園藝產業。

午後雷陣雨突如其來,落在滿園的熱帶雨林植栽上,洗滌了襖熱也洗滌了綠意,溫室裡滿是流連忘返的年輕人,讓人感覺園藝產業真的不同了,前景可期,尤其是在田尾!張威智對自己的故鄉充滿自信,他說社區人才允文允武、亦農亦商,現在更兼具人文氣質。協會期許田尾除了是園藝買賣重鎮,更是人文推廣重鎮,透過園藝療育課程,讓人覺得來田尾是在感受生活。我想,重點也是田尾的社群凝聚力與共學的能力夠強大,而協會也充分發揮培力與創造舞臺的功能,才滿足了產業轉型的需求。

當田尾人都把園藝從工作變成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新的田尾正在誕生!

合利園藝_綠海咖啡館_田尾
合利園藝不同於一般園藝批發店,對於當季植物的布置陳設非常用心,在店內參觀選購十分享受、生活感濃厚,彷彿在逛園藝版的IKEA(左圖、下圖)。綠海咖啡館景觀優美,更是田尾鄉第一個融入染布、茶道等美學課程的藝文空間(右圖)。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