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凝聚共識正確應對入侵種

口述/楊懿如 採訪.整理/陳慧萍 攝影/王志元

外來入侵種的控制,其實和現在防治COVID-19的概念很接近,最佳防治時機,是料敵在先!若擴散到後面的階段,就得花上更多金錢和資源。臺灣現在面對福壽螺的入侵,其實已經很難再積極處理,因為福壽螺在臺灣的族群數量,已經成長到難以根除,期待未來發現新的入侵種時,民眾能有共識,一同面對外來種問題。

「外來種」常給人負面印象,其實在學術定義上,只要是因人類活動出現在自然分布範圍以外的物種,就是外來種(exotic species)。臺灣有「番」字的水果,例如番茄、番石榴都是外來種,雞是外來種,東部常見、對阿美族文化非常重要的麵包樹,也是外來種,可見我們日常生活對外來種仰賴甚多,外來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人類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各地交流頻繁,經常有意或無意引進外來種,一般認為,外來種只有百分之十的機會能夠在新環境生存下來,建立穩定族群,成為歸化種(naturalized species);其中,約有百分之十的歸化種能夠快速繁衍和擴散,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威脅生物多樣性,我們才會稱之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整體而言,外來種當中,大約只有百分之一會成為入侵種。

入侵種快速繁衍擴散 威脅生物多樣性

以我熟悉的蛙類為例,臺灣的外來種主要有美洲牛蛙、亞洲錦蛙、海蛙及斑腿樹蛙等,其中美洲牛蛙,是在1920年代從溫帶國家引進臺灣,幾十年來雖在野外有零星逸出,但因氣候關係,並未成功在野外繁殖、建立族群,因此美洲牛蛙雖然名列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也在很多國家造成危害,但在臺灣並未造成問題。

圖片左起為美洲牛蛙、亞洲錦蛙、海蛙、斑腿樹蛙。(攝影/李鵬翔)

1998年發現的亞洲錦蛙(又稱花狹口蛙),就屬於擴散得很厲害的強勢外來種,只是因屬熱帶物種,活動範圍局限在雲林以南及屏東地區。海蛙在2005年發現,經DNA鑑定為外來種,但是族群並沒有快速擴散,也沒有對臺灣蛙類造成危害,因此頂多屬於歸化種。

至於斑腿樹蛙,就是典型的外來入侵種,牠的繁殖力和適應力非常強,2006年才在臺灣現蹤,沒幾年就擴散到全臺各地,還造成臺灣原生種布氏樹蛙數量減少,已經威脅臺灣生物多樣性。

值得注意的是,外來種不一定都從國外來,「國內外來種」也可能造成問題,例如臺灣的諸羅樹蛙,原本只分布在雲嘉南地區,曾經有人特地把牠帶到北部,就讓諸羅樹蛙成了臺灣北部的外來種。

防治入侵種就像防疫 首重邊境管理

外來入侵種的控制,其實和我們現在防治COVID-19的概念很接近,最佳防治時機,是料敵在先,一開始就不要讓它進來國境,才能有最大的機會擋下。因此邊境管理非常重要,許多國家對外來種的邊境管理很嚴格,值得我們參考,例如和臺灣同屬島國的紐西蘭。

楊懿如認為,防治外來入侵種有許多原則和做法,與防範COVID-19十分接近,需要全民一起努力。

島國最容易受到外來入侵種影響,因為在沒有人類之前,島嶼處於相對較封閉的狀態,原生種、特有種的比例高;人類把外來種帶進來後,往往為原本的生態環境帶來壓力,甚至造成生態浩劫。紐西蘭因為外來種入侵問題嚴重,邊防管理非常仔細,旅客在入境時,會被詢問曾到過哪些國家?是否曾經穿著腳上的鞋子登過山?如果有就要接受檢疫並徹底消毒,因為鞋底很可能會夾帶種子或微生物。

外來種剛進入時,在野外形成的族群還小,要根除很容易,如同我們發現COVID-19確診案例時,若趕快隔離就不會有事;一旦外來種建立的族群快速成長,就形同疾病擴散為「社區感染」,只能以「封城」的方式盡量圍堵,再靠疫苗抵禦。

防治COVID-19的經驗告訴我們,越在前端控制,我們經濟損失越少,也比較能正常生活,若擴散到後面的階段,就得花上更多金錢和資源。防治入侵種也是同樣的道理,像我們現在面對福壽螺的入侵,其實已經很難再積極處理,因為福壽螺在臺灣的族群數量,已經成長到難以根除。

輕忽入侵種潛在威脅 可能錯過最佳防治時機

不過,外來種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評估,才能夠確定是需要移除的入侵種,例如美洲牛蛙,已經進來臺灣很多年了,都沒有造成入侵的問題。但是像斑腿樹蛙,等到2011年我們確定是入侵種、開始著手控制時,事實上已經有點慢了,因為斑腿樹蛙的擴散已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難以抑制族群,也不可能完全移除,只能改以長期經營管理的策略,減輕對環境的危害。

現在臺灣社會已經比較有防治外來入侵種的觀念,十幾年前我們剛開始防治斑腿樹蛙時,受到很多阻力,有些人主張要護生,也有人質疑學界還沒有普遍認定斑腿樹蛙是入侵種,且牠外型和布氏樹蛙很像,萬一誤殺怎麼辦呢?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我們只能低調移除,不敢大範圍執行,有時就算只是做棲地管理、減少農地的水桶,也會面臨壓力。整體而言,斑腿樹蛙在2006年至2012年是根除期,2012年到2018年是圍堵期,到了2018年,我們發現斑腿樹蛙的範圍已經太大,只能長期經營管理。

應對外來入侵種,林務局近年很積極,希望做好源頭管控,讓繁殖力強的生物不要進來,這方面在執行上,有賴於海關檢疫嚴格把關。日本已為此訂定《外來生物法》,執行檢疫非常嚴格,且政府在有法源的情況下,也能撥款培訓專人移除外來種,值得臺灣借鏡。目前臺灣管理外來入侵種,尚未訂定專法,相關規定散見於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規,實務上常面臨一些困難。

臺灣應對COVID-19相對成功,很重要是記取面對SARS的經驗,不僅政府手腳很快,且全民防疫意識高,民眾能夠積極配合政策;希望斑腿樹蛙的經驗,可以提供大家反思,成為應對外來入侵種的範本,期待未來發現新的入侵種時,民眾能有共識,一起來面對外來種問題。

楊懿如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校園環境中心主任、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生態學、保育生物學、兩棲類保育教育。2021年獲選林務局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