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頑童劉興欽 畫農村漫畫傳遞童心鄉情

文/楊雋珩 圖片提供/劉興欽

以《阿三哥與大嬸婆》系列作品風靡全臺的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生平創作無數,他的漫畫角色多取材自鄉下小人物,描繪的情節、場景也如同一幅幅農村生活畫,自六〇年代起便樹立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當年劉興欽的漫畫在多家報刊連載露出,包括以農民為主要讀者、發行量最大的《豐年半月刊》。在1964~1972近十年的合作期間,他不僅畫出《老福財》、《錢如命先生》等系列作品,也發揮漫畫老少咸宜、淺顯易懂的優點,配合政府政令宣傳現代化知識。

近年劉興欽和他充滿古早味的民俗畫作,以「農村文化」說書人的姿態重新回到《豐年》雜誌刊載,將臺灣珍貴的農業文化資產繼續傳遞給年輕讀者。回憶起早期與《豐年》合作的點滴,已高齡87歲的劉興欽話匣子一開,便是祖師爺級的自信:「像我這種漫畫家是絕無僅有的!」

翻閱《豐年》第14卷到第22卷,每期最末幾頁的「農友園地」都有劉興欽留下的筆墨。他以西方漫畫技法的圖像語彙包裹臺灣鄉土的農家日常,只見這頁是一位農夫荷鋤唱著山歌、伴著夕陽的畫面,另一頁是為農政單位宣導「風颱未到先準備」。從繪圖、對白到情節設計,劉興欽一手包辦、從不假手他人。

「以前的漫畫家家世都很好,農人就我一個,只有我了解農村的事。所以我畫了那麼多漫畫,內容絕對與鄉土有關,一看就知道是臺灣的東西。」劉興欽自豪地說,當年豐年社編輯部的總編輯梁鶚經由友人介紹,邀請他替《豐年》畫漫畫,從初期的「進步農村」專欄,到後來陸續發表個人創作,他幾乎從未被要求過要修改。唯獨有一次,他畫了一位採茶姑娘,編輯部覺得與中共當時宣傳的「扭秧歌」舞者前面背著牛皮腰鼓的造型相似,請他微調了茶簍的位置而已。

不僅創作內容完全契合豐年編輯部的需求,劉興欽也說起另一個故事,證明他對農村的熟悉度,可是曾獲得前總統、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的認證。「當時蔣院長印了很多文宣給農民看,但是效果很差怎麼辦?他找來教育部社教司司長謝又華說:『你給我去找劉興欽畫漫畫!』結果謝跑來找我,我對他說:『你要的東西,我好幾年前就畫好了。』他很生氣,覺得我在開玩笑,我就拿出幾年前《臺灣日報》創刊時,我為它畫的《阿福成功記》〔註1〕給他看。結果他自己看完,還找了農業專家楊基坤校對,深怕我畫得不對。想不到他回覆:『一個字都不用改,就這樣印出來!』」

上:《豐年》第14卷第16期,下:《豐年》第14卷第20期。

最終教育部把該作品名稱改作《田園樂》,砸下經費大量印刷、發行全省農村,在各地農民間興起一股熱潮。「這表示我真的很了解農村,而且蔣經國還沒想到,我已經想到了呵!」劉興欽笑地合不攏嘴。出身自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客家庄,對世代務農、家境貧苦的劉興欽來說,插秧、挖煤礦、拉木馬、蓋房子、捉魚蝦等農活雜事就是他的童年,漫畫中的一景一物都是親身經歷,自然寫實又精準。

一年四季都在幫忙家計,劉興欽小時沒有空上學,整個農村就是他的教室,老師則是那些辛勤勞動的大人。好比每年例行的閹雞閹豬一事,「我蹲在旁邊,看著師傅把母豬肚子剖開、把腸子捧出來再塞回去,用麻油和大灶底的煤灰塗抹傷口……要畫出這種東西,不能吹牛的,就是需要我這種孩子:看一件事情,我一定要看得很清楚、很仔細,工具流程什麼的都記在腦袋裡。」觀察力驚人的劉興欽,自小從豐富的鄉土自然裡汲取養分,某天他看到二次大戰末期美軍轟炸機投下的漫畫宣傳單,更啟蒙了他對漫畫的想像。

長大後,從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的劉興欽,分發至臺北永樂國小擔任美術老師,1954年他「以毒攻毒」畫了第一部勸導小孩不要看漫畫的漫畫《尋仙記》,一炮而紅。自此,鄉土色彩鮮明的劉興欽,漫畫案源應接不暇,為了在國語日報、新生報、中華日報、馬尼拉公理報等報章連載,除了老師工作外,他每天至少得畫16張六格漫畫,且從未拖稿。「當時大家都在畫色情、武俠類的,國小老師會禁止小孩子看漫畫,覺得教壞囝仔大小,可是劉興欽的可以看!」他樂得補充。

《老福財》幽默畫出鄉下人看臺北的觀點。《豐年》第22卷第7期。

以成長於客家庄的童年記事和鄉下人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謀生冒險的趣事為主軸,成名後的劉興欽在《豐年》時期共留下了4部作品。1964年,劉興欽以單元漫畫的形式首先發表了《阿全哥》與《老同年》,前者是描述傻呼呼的農村青年追求心儀女孩子的過程,後者則融入了當時家庭計畫研究所宣導的政策內容,將主角同年哥與好友阿昆的境遇兩相對照,向讀者傳達節育、育兒衛教的重要性。例如在某一話中,同年哥向大家表露自己只打算生兩個孩子就滿足的想法,正是呼應當年「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宣傳口號。

生活在農村的阿全與同年,時不時碰上作物栽培、禽畜飼養和家政難題,這時劉興欽也會帶入時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推廣的新措施、新觀念,甚至直接讓農事輔導員出場解惑,讓讀者一邊輕鬆看漫畫,不知不覺中也吸收新知。劉興欽反覆強調,漫畫要有教化意義,作品內涵須遠離色情暴力,更不能悖離倫理道德,「漫畫家有社會責任,畫漫畫要有良心。如果能幫忙政府宣傳政令,我都盡量配合,因為對我沒有損失,也增加常識啊!」除了主張漫畫要像課本,讀了讓人有所長進,劉興欽也認為課本等讀物應該要向漫畫看齊,活潑逗趣才有人看。回想當時,他也提到,他與梁鶚一度有計畫發行《兒童豐年》,彙編文章搭配漫畫,介紹農村的風俗習慣供兒童讀者閱讀哩!

在《阿全哥》與《老同年》之後,擅長從自身環境取材的劉興欽,腦筋也動到了阿公身上,在《老福財》裡畫出了一位鄉下人進城的滑稽形象。頂著光頭、蓄著板刷鬍的老福財,初登場就吃了癟,他喜孜孜地買了釣竿想去淡水河釣魚吃,坐在臭氣熏天的河邊卻一條魚都釣不到;無法在公園裡挖土種菜流流汗,最後誤闖紅燈被警察罰勞役填土修路,反而稱心遂願。

「我的阿公一輩子都住鄉下,但我就是畫出他的樣子、想像他那種人的個性到都市裡來會怎樣?」劉興欽回憶創作當下的年代,老人家被兒女接去臺北生活卻住不慣,只會用木柴燒飯,卻被瓦斯爐打敗等種種令人發噱的情況非常普遍,「而這種取材才珍貴不是嗎?」於是劉興欽開始動筆,透過漫畫戲劇化的渲染,以老福財趣味十足的境遇反映社會實象、烘托都市人的生活百態,也借他之口幽默呈現「在家生產很快就可以抱娃娃,在都市卻只能隔著保溫箱遠望」一類鄉下人看臺北的觀點,果然立刻獲得廣大迴響。

《豐年》第21卷第18期。

至於信奉「花錢就等於要我的命」的《錢如命先生》,創作時也是參考認識的親友嗎?劉興欽大笑否認,直說這部作品純粹是好玩,幽默地描寫一位吝嗇的一家之主如何極盡摳門省錢之能事。畫多了鄉下人忠厚老實的一面,錢如命是劉興欽筆下難得的反派角色,雖不害人,卻盡想從別人身上占便宜。不管是號召一家老小吃遍地方上的喜酒,或佯裝幫忙撿回失物而藉機搭便車,劉興欽筆下的錢如命先生,不斷勾引讀者的好奇心,猜測著這一回他的鬼點子成真嗎?他會學到教訓嗎?也襯托出一位只有小聰明的人,在鄉里間仍然能得到許多人信任和幫助的善良氛圍。

就像是農村的宣傳大使,劉興欽對農家的欣賞在作品中表露無遺,「我一直覺得農人那種忠厚、講信用、不會奸詐的精神很值得表揚,而且不分男女老少,農村就像一個大家庭!」無論哪一個族群,他的漫畫人人看得懂,也都能找到對農業時代種種生活細節的共鳴。

身為客家子弟,他也理所當然地在漫畫裡融入布衫、歌謠、愛養鵝顧家等客家元素,「有一次編輯部還要求我畫一篇時事漫畫配上臺語文字,啊我是客家人哪,有點困難。但我還是勉強做好了,因為當年豐年的稿費很高啊!」劉興欽頑皮地透露。

放下漫畫家的身分,劉興欽的發明事業也很出色,而且同樣是在童年時期種下的種子。7歲時劉興欽幫爸爸放牛,想出控制牛不會亂跑的方法;國小四年級時,幫校長設計出公平分水的裝置,化解村子裡旱田主人互相搶水的糾紛;後來遇上戰爭末期、日軍搜刮百姓糧食,他又替村民們想出如何私藏物資、採集野生食材的秘訣……面對艱困環境的重重壓力,愛動腦筋的劉興欽總是能見招拆招,成為大人眼中的小英雄。 成年以後,他延續著對人與土地的關懷,走上一生不懈的漫畫創作之路。如今著有超過兩百多部漫畫、擁有一百四十多種發明專利、獲頒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終身貢獻獎等榮譽的劉興欽,童心不減。平日裡的他,依然喜愛沾沾墨水,畫些溪魚溪蝦等小品自娛,徜徉在他最愛的農村風景中,忘了年歲。

《老福財》幽默畫出鄉下人看臺北的觀點。《豐年》第22卷第7期。

〔註1〕最早刊登於《臺灣日報》,後被教育部社教司更名《田園樂》重新發行,宣傳政府的農業政策成效。書中描述一個為了賺大錢而離開鄉下找工作的土包子阿福,在都市裡出盡洋相,最後回到鄉下,經歷一番奮鬥,加上家人的支持和農事指導員的協助,如願成家立業的故事。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7月號